2010年6月23日

2012年的另一場經濟危機

2012年的另一場經濟危機

2010年06月 22日
謝國忠

全球經濟正走向二次探底。觸發事件是歐洲債務危機及歐元區對此的反應:通過更緊的財政政策和更鬆的貨幣政策,歐元區各國希望能刺激出口來減輕債務負擔。但歐元區以外的國家還在刺激經濟,無力替歐洲分憂。因此,全球經濟將會放緩。

不過,二次探底會是漸進式的,原因有二:首先,歐洲政府不會再讓銀行破產,雷曼兄弟倒下時曾引發信用危機,他們不敢重蹈覆轍;其次,中國和美國很可能推遲從刺激政策退出。

在二次探底過程中,通脹壓力將不斷積聚,到2012 年,這將導致利率快速上升,從而引發另一場危機。

全球股市近來一直在跌,這是很自然的。市場過去相信全球的複蘇是可持續的,並把對未來幾年的樂觀情緒反映在價格中。但實際情況是,所謂的經濟增長僅僅是由補庫存和刺激政策帶起來的,並不是來自各個行業和各個國家的結構性再平衡,而那才是經濟真正需要的。認為光靠刺激計劃本身就可以撬動經濟恢復增長,並讓它進入穩定增長的軌道,這樣的信條已經導致全球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個錯誤正把全球推向高通脹,為2012年的另一場危機埋下了伏筆。

因為歐洲債務危機,下一場危機變的更有可能。歐洲以外的政策制定者癡迷於經濟增長,他們應對歐洲危機的策略可能是推遲退出刺激政策,並在退出時把節奏放的更緩。這個過程實際是為通脹加燃料,將放大政策錯誤:即結構性問題可以通過刺激政策來解決。

多數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師相信,經濟增長的脆弱性將壓低通脹,而當增長率上升時,刺激政策能及時退出,防止高通脹來臨。但這種凱恩斯式的思維在當今世界並不適用,原因有三:

首先,雖有刺激政策,結構性缺陷將使經濟增長處於低水平。泡沫產業,如金融、地產及它們的相關產業,規模將縮水,這些產業的員工需要時間被再僱傭。此外,西方靠借貸支持消費增長的日子已經終結,而發展中國家由出口轉為內需尚需時間。在當前的環境下,凱恩斯式的思維導致長期的、過度的刺激,當通脹成為一個問題時,不太可能因此及時退出。

其次,儘管經濟增長緩慢,極低的利率正助長通脹預期。就像在上世紀70年代,單是預期本身便能將過度的貨幣供應引向通脹。應在能源和糧食價格上對這一現象保持警覺。

最後,全球化帶來的抑制通貨膨脹的好處已經發生逆轉。富士康和本田事件對於通脹的意義,比美國蒼白的就業數據要大的多。在過去十年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已經成長為價格製定者。它的過剩的勞動力降低了製造業產品價格,並在低息環境下抑制住了通脹。

但中國的勞動力剩餘時代已一去不返。五年內,甚至三年內,中國的製造業工資水平可能翻番。在可見的將來,別的低成本國家,如孟加拉和印尼,其基礎設施還不足以讓其來承接中國的製造業。在未來十年,中國的出口價格可以會翻番。它的出口增長主要將源於價格增長,而非數量增長。製造業價格上升將助推通脹,使今天的低利率更具通脹性。

十年前,我曾寫道,中國買什麼東西,什麼東西的價格就將上漲;中國賣什麼東西,什麼東西的價格就將下跌。將來,中國買的東西價格依舊要漲,但中國賣的東西價格也要漲了。中國的製造業主不敢向他們的大買家——如沃爾瑪和蘋果 ——要求提價,但他們將不得不這麼做,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壓住成本了。

貨幣貶值是政策制定者們應對債務危機的又一個老把戲。亞洲國家十年前是這麼做的,美國五年前也這麼幹,歐洲現在正在這麼幹。三年後,也許還有人這麼幹。這種螺旋式的貶值將導致貨幣普遍貶值。只要各國央行持這樣一個態度,全球通脹將是不可避免的。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損害貨幣價值的基本力量,預期將會成為推高通脹的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上世紀70年代,寬鬆貨幣政策和石油價格上升引發了通脹。未來十年,寬鬆貨幣政策和中國工資上漲將推高通脹。發達國家將再一次經歷滯脹。

  二次探底將是漸進的和持久的。今年底或者明年初,我們也許會看到中國和美國出台新一輪的刺激政策。但這並不會改變下滑趨勢。在刺激經濟的過程中,通脹壓力將會不斷集聚。當通脹演變成危機,也許是在2012年,現在這一代中央銀行的管理者將信譽掃地。接踵而至的危機也許會使新一代的中央銀行管理者們更注重穩定幣值,而不是關注短期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