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的十件大事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點擊數:1292 更新時間:2010-6-1
李覺、懷國模、張開善
2009 年07月29日 來源:中國軍網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40週年紀念日前夕,一群當年的科研人員在上海回憶起曾經親歷的歲月——青春在“中國巨響”中燃燒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獲得完全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40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長安街上蜂擁的人群,追逐著散發原子彈爆炸成功號外的大卡車,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聽著廣播,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全國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歡騰的海洋中。巨龍騰飛,揚眉吐氣,更是震驚了整個國際社會,慶賀和鼓舞之聲,不斷傳來,驚慌和貶毀之語,也間有所聞,世界在一片喧嘩聲中。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經歷了艱辛、困難、風險的歷史進程,是來之不易的歷史性成果,這當中除了要突破核子理論、爆炸物理、電子測試、自動控制、精密工藝、總體設計以及核材料提取等各個領域中無數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關,真正掌握確保原子彈起爆成功的奧秘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情況,那就是國家正處於經濟甚為困難時期,可以說中國人勒緊了褲帶,把原子彈研製出來,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科學求實、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會永放光芒。我們要向世人說的有許多許多,現在只能將其中部分重要內容作一回顧。
一、毛澤東對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有著歷史發展的過程
1945年8月,美國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幾天以後,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幹部會議上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子彈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棗園樹下採訪了毛澤東,毛澤東說出了流傳於世的一句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國科學院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里奧·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國共產黨員)讓從法國回國的中國科學家傳話給毛澤東:請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志願軍在甚為劣勢裝備的條件下,英勇無比,取得節節勝利,美國的當權者為了挽回戰局,多次企圖對中國使用原子彈。 1950年11月30日,合眾社報導,杜魯門總統說: “他已考慮同朝鮮戰場有聯繫的原子彈問題”。美聯社也隨即報導:“杜魯門總統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有必要這樣做的話”。 1952年,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12月份去南朝鮮 “訪問”,1953年初,他下達命令,將攜帶核彈頭的導彈秘密運到日本的沖繩島,為向中國發射核導彈而做準備。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時,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授權,總統可以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根據這一授權,美國軍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
毛澤東面對美國當權者不斷對中國進行的核威脅,完全意識到:為什麼美國當權者動輒就要向我國進行核威脅?為什麼美國敢於這樣做:就是因為我們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及其運載工具,中國沒有核遏制力量,沒有同樣的打擊報復手段,沒有抗衡的力量。
毛澤東面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對原子彈在戰略上蔑視,逐步在戰術上重視起來。
1954年秋,我國最初發現有鈾礦。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李四光、劉傑、錢三強的匯報。匯報人把鈾礦石標本和探測放射性的蓋革計數器拿到會上,當場演示發出嘎嘎的響聲,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來。”他還強調說:“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麼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這是一次對中國核工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他作出了中國要發展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核工業建設的開始。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8年,毛澤東論斷:“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國的核工業全面上馬了。原子彈正式開始展開研製了。
二、赫魯曉夫翻臉不認帳,撕毀援華協議,企圖扼殺我國核工業。歷史卻是如此諷刺性巧合,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魯曉夫被趕下台之時。
1956年,毛澤東對來訪的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能否在製造核武器方面給中國以援助。
1956年10月3日,中蘇兩國領導人舉行最高級會議,在會上毛澤東向赫魯曉夫提出:“我們對原子彈、核武器感興趣,今天想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使我們有所建樹,總之,我們也想搞這項工業。”
赫魯曉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彈要花費很多錢,有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核武器貯存時間長了,還要變質淘汰,重新投資生產,中國不必再搞為藉口,搪塞過去,沒有同意。
1956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性變化,先後發生了波蘭和匈牙利事件,這兩個國家倒戈,不再聽從赫魯曉夫的指揮棒,此時,赫魯曉夫迫切需要中國對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國援助尖端技術的問題上,改變了原來的態度,有了鬆動,出現轉機。
中蘇兩國經過多次談判,於1957年10月,中國和蘇聯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此項協議主要內容是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其具體內容為:
蘇聯同意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技術資料;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製造技術;蘇聯派有關專家來華幫助開展研製工作。
但是,好景不長,蘇聯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協議,只執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出現了大問題。中蘇兩黨出現政治分歧,並進而擴大到國家關係的惡化,赫魯曉夫為了討好美國,在1959年訪美前夕,向中共中央發來一封信,改變了原來協議的承諾,他在信中說蘇聯正與美國、英國進行禁止試驗核武器協議的談判,為了避免談判受到影響,不利於達成協議,蘇聯政府決定兩年內不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赫魯曉夫從美國戴維營回來後,宣揚所謂戴維營精神,於 1960年7月16日,蘇聯完全撕毀了協議,蘇聯政府正式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儘管中國政府一再挽留,此時的赫魯曉夫態度堅決,頭腦發脹,一意孤行,於1960年8月23日,將在我國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00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回國,並且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特別嚴重的是,蘇聯原來援助中國建設的核工廠,有的建設了一半,有的還未完全建成,蘇聯停止向中國提供原來訂購的配套設備。
毛澤東在此嚴峻形勢的壓力下,審時度勢,發出: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的口號。他又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核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頂住壓力,奮發圖強,先後排出了數千個技術難題,奮力攻關,逐項攻克,尤其是有的技術難題在相當陌生的情況下,認識再認識,攻關再攻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
自強不息,不斷攻克難關,1963年3月,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11月29日,鈾工廠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產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轟產生中子試驗成功;1964年1月14日,我國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濃縮鈾,鈾—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彈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研製基地,爆炸試驗了一顆準原子彈(除未裝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來原子彈爆炸時用的實物),取得理想的效果。為下一步正式原子彈爆炸成功打下了成功的基礎。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取得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的輝煌成果。此時,扼殺中國核工業的赫魯曉夫被他的同伴趕下了台。
三、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黨中央作了困難而果斷的抉擇 ——繼續上馬研製原子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協議,給中國造成的巨大傷害,正壓在中國人的頭頂上,緊接著是國家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局面,由於糧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緊缺,實行定量供應,許多人吃不飽肚子,出現全身浮腫,形勢相當嚴峻。甚至傳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都不吃肉了,可見當時經濟上有多麼困難。
在此嚴峻的經濟困難時期,對是否繼續研製原子彈,中央領導層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一種是繼續研製下去;另一種是暫時下馬,等經濟好轉以後再研製。中央領導對此進行了多次討論,周恩來和陳毅、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堅決主張繼續,陳毅有一個代表性的說法: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林彪當時在召見研製核武器的科技人員談話時,也有一句鼓勵的話:就是用柴火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主張下馬的人也不少,持此種意見的人,主張先集中人力、財力把經濟搞上去,再上馬搞原子彈,更為穩妥和有效。劉少奇對此兩種意見權衡後,提出先把情況摸清楚,再作決定,並上報了毛澤東,得到毛澤東的認可。
1961年10月9日到11月初,張愛萍副總長受中央的委託,會同當時的國家科委副主任劉西堯、核工業部部長劉傑等人,進行了調查研究。
1961年11月14日,張愛萍等人向中央送上《關於原子能工業建設基本情況和急待解決的問題》的報告。此報告的中心內容是,根據原子能工業目前的建設情況,1962年是關鍵一年,只要中央領導同志親自領導、親自負責,其他各項保障跟上去,採取保重點的辦法,1964年研製成核武器、並進行核試驗是有可能實現的。鄧小平主持書記處會議,對此報告進行深入細緻的討論,劉少奇、周恩來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最後,會議同意報告的建議,上報毛澤東,經毛澤東親自批准,最後決定,研製原子彈還是繼續進行。
經過1961、1962兩年自力更生的實踐和艱苦工作,我國核工業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在調查研究、分析情況的基礎上,核工業部在1962年9月正式向中共中央寫了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由劉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這個報告,為了加強對原子彈研製的領導,中央組建了兩彈最高領導機構,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由周恩來任主任委員,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劉傑等為委員。上報了毛澤東,此報告毛澤東於1962年11月3日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毛澤東的這個批示成為動員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為實現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而努力的動員令,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四、核武器研究院廣大科技人員,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之火熊熊燃起
自1958年起,為了迎接蘇聯援助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到來,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個專用廠房和相應配套的研究室;廣大科技人員幾乎人人突擊學俄文,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用上了,全院各個場所,一片俄語聲,一時間好似一個俄語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這一樣品和圖紙資料,以便早日上馬,早日出成果,早日作出自己的貢獻。
但是,正在中國科技人員等待和盼望的時候,情況發展卻不像想像的那樣,1959年,來了一位蘇聯專家,可是,他對原子彈的技術問題卻隻字不提,怎麼問他都不說,就是重複一句話“你們都去工廠實習”。他的口袋裡裝著一本資料,上班拿出來看看,下班裝著就走,從不讓中國人接觸,有人生氣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啞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就連這個“啞巴和尚”也不來了。院領導正式傳達了赫魯曉夫的惡劣行徑以及中央的決心: “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激起全院科技人員的義憤和奮發圖強的激情。
與此同時,國家為核武器研究院向全國選調科學家和技術骨幹,得到全國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選誰給誰,指誰調誰,不到一年的時間選拔了全國許多優秀的科技人員,先後來到核武器研究院,此時的研究院真可謂是人才濟濟。
調來的國際上知名專家有: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他是在英國獲得兩個博士學位和在英國擔任教授的第一個中國人,著名物理學家、反西格馬負超子發現者王淦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等,還有兩彈元勳鄧稼先和後來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以及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許多才華橫溢的科技專家,他們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排除了種種阻擾,毅然回到國內,隱姓埋名,默默耕耘。他們帶領核武器研究院廣大科技人員,施展智慧,奮力攻關,為我國研製原子彈成功,作出了貢獻。
當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的錢三強,他在1946年和夫人何澤慧在法國居里夫人試驗室,先後發現核鈾裂變的“三裂變”、“四裂變”現象,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並由此而引發一系列的核物理研究。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也不定期地前來核武器研究院參加學術討論會,發表了不少寶貴的見解。
核武器研究院在院長李覺將軍的主持下,很快組建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研製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和個人,一場全面攻關、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激情之火,在核武器研究院燃燒起來。
很快,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車間相繼建立。一到夜晚,各研究室仍然燈火通明,研究人員個個埋頭鑽研,孜孜不倦;大、小爆炸物理試驗場,驚天動地的試驗爆炸聲,遙相呼應,試驗數據不斷報來,一個個成果呈現出來,必須攻下的技術難關接連取得可喜的進展。各項理論研究和實際試驗工作,在熱火朝天有條不紊地進行。
四年,經歷了不知疲倦的四年,忘我勞動的四年,也是為國獻身的四年。
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攻關如此有成就,進展如此之快,出乎國內、國際上的預料之外。
五、原子彈的重大技術關——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
美國人在1945年製造出三顆原子彈,其中兩顆是“內爆”型,一顆是“槍法”型,在廣島投下的是“槍法”型,在本國本土進行試驗和在長崎投下的是“內爆” 型。據1960年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內爆”型原子彈如果研製成功,就表明下一步可能研製出氫彈,“內爆”型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原子彈。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採用了“內爆”型。所謂“內爆”型是將大量高效能炸藥起爆的能量壓向內心,產生高溫高壓,將內心裡的核燃料壓縮後產生核裂變,釋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難的問題在於炸藥起爆後,能量並不是完全向內心壓縮,而是向四周擴散,這就無法實現核裂變。
從60年代開始,國際原子能技術的許多報導,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這一問題,但是如何解決這一技術問題,誰也沒有說,也沒有關於這一技術內容和實現手段的任何報導。
要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關,就是如何使炸藥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學家把這一技術問題叫做同步聚焦。通俗的概念是,將炸藥起爆時要同步,爆炸後的能量要完全聚焦,壓向內心。
中國人的最大優點之一是發奮和勤勞。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經過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終於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從北京試驗到西北基地,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從局部到整體,一步一步的理論計算和試驗下去。 1963年12月同步聚焦技術關成功突破了。
1964年6月6日,在西北試驗研製基地爆炸的這顆準原子彈,更進一步證實了同步聚焦的技術關完全突破,當許多科技人員看到示波器記錄下來的數據圖像時,都喜笑顏開。這時,有一位技術人員,鬍子挺長,頭髮更長,他說: “對不起!我要去睡覺……”是啊!我們的科學技術人員不知忘我奮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取得了今天的碩果。據說,他這一覺睡了三天。他們太累了。
六、原子彈的核心材料——鈾—235研製出來了
1964年初,國務院國防工辦在常務副主任趙爾陸上將的主持下,召開國防各工業部部長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核工業部、航空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部、造船工業部、導彈工業部和有關的民用工業部領導,核工業部部長劉傑在會上高興地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核材料鈾—235,已經研製出來了。 ” 大家聽了甚為興奮,趙爾陸主任在興奮的同時說道“好!那好!我們已經有了糧食,有了糧食,我們就可以做飯了。 ”這句話生動風趣地表達了這一成果的重要性。
核材料鈾—235是原子彈的核心材料,原子彈是用鈾— 235核材料產生的原子裂變時放出大量能量而產生激烈核爆炸的,沒有鈾—235,原子彈是無法製造出來的。
在自然界天然鈾中主要包含兩種鈾的同位素,即鈾— 238和鈾—235,其中可裂變的鈾—235只佔天然鈾的0.714%,其他基本上為不可裂變的鈾—238。用做核武器裝料的濃縮鈾,鈾—235的含量必需占到 90%以上。可見要實現這一要求,從天然礦石中含量為0.714%提煉濃縮鈾到最後,鈾—235含量為90%以上,是極為艱鉅的技術接力工程。
鈾—235研製過程真是一項了不起的系統工程,從探礦、選礦、開採開始,到最後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經過了許多家工廠,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地篩選,一步一步地提取,才能提取到高濃鈾。整個工藝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是有真才實學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中國核工業戰線上的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為此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應該載入史冊。
七、毛澤東對原子彈進行爆炸試驗的決定,一言定了乾坤
1964年9月,張愛萍與劉西堯向中央專門委員會呈報首次核試驗的準備情況和正式試驗工作匯報提綱,此匯報提綱得到中央批准後,中央任命當時任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為首次核試驗的總指揮,任命當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的劉西堯為副總指揮。
1964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周恩來主持第九次中央專門委員會,會議聽取了情況匯報,詳細研究了核試驗準備情況。由於當時中蘇關係破裂,美國急於想知道中國是否會加速自行發展核武器,美國在我國周邊建立了許多個監聽站和測向站,不斷利用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竊取我國有關核試驗的情報,並多次發出要打擊中國核基地的核威脅,周恩來在會上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後,提出兩種方案,一是暫不試驗,繼續發展核技術;二是不懼怕核威脅,儘早進行核試驗。
此兩種方案很快上報給毛澤東,不久,毛澤東最後正式表態定案:既然核武器不一定能用,就應該儘早試驗。一言定了乾坤。從此時,核爆炸工作進入倒計時。
1964年9月23日下午,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人,正式傳達了毛澤東和中央常委的決定。
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向中國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成員宣布中央的命令:經中央軍委研究決定,原子彈試驗的零點時間定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北京時間)。零點時間即核爆炸時間。
1964年10月14日下午7時20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吊裝到羅布泊地區一個102米高的鐵塔頂部。此時站在鐵塔上,極目遠眺,在一定的距離和位置上,安裝著效應試驗的飛機、大砲、坦克、裝甲車、艦艇、各種車輛、建築群體以及各類生物等,這裡就好像大戰前的戰場一樣,甚為壯觀。
1964年10月16日早晨6點30分,完成了爆炸前的最後一項準備工作——聯結雷管,隨即全體工作人員陸續撤離爆炸試驗現場,最後一批人員12時56分撤離完畢。
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時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員按下原子彈起爆按鈕。
八、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報告,蘑菇雲已升起後,都同樣問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1964年10月14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副總指揮劉西堯根據中央的決定和命令,在核試驗基地宣布爆炸時間的零時後,從宣布之時起,試驗場的各項工作,進入極為緊張的倒計時,每個工作人員,那種全身心投入,那種緊張、細緻、忘我、認真、負責……簡直到了昇華狀態,廣大科技人員內心精神世界在閃光,一種民族精神在充分體現……1964年10月16日,這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那天清晨羅布泊的天氣不太理想,雲層較低,能見度不太好,但隨後不久,試驗場整個場區氣象好轉,為正式試驗提供了較好的天氣條件,是個好兆頭。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 秒,歷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歷史的電鈕,10秒鐘後,自動控制系統進入自動控制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順序跳動。這10秒是扣動人們心弦的10秒,因為在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內心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材料,核材料達到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鍊式反應快速形成,原子核不斷產生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只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成功了!我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成功了。
張愛萍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專線電話,極為興奮地向周恩來報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來不愧是一位以嚴謹著稱的政治家,冷靜而沉穩,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們能不能肯定這是核爆炸?”張愛萍繼續報告,我們已看到火球,蘑菇雲正在上升,鐵塔已經消失……周恩來當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彈研製和參加試驗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隨即,周恩來報告了毛澤東,當毛澤東聽到這一報告後,也嚴謹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查清楚再發表。”
當晚,核試驗基地總指揮部向中央報告這次核試驗的初步數據結果。
這次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繞地球轉了好幾圈,以至遠在萬里之外的瑞典烏菩薩拉大學觀測台,也測到了這次爆炸所發出的震波能量。
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放了《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人民日報印發了號外。美聯社和路透社也相繼進行了報導。國內、國際上引起了一場不小的地震。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國總統約翰遜發表的講話,既貶低中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就,又說中國人造成了空氣污染,而隻字不提美國自己已進行數百次的核試驗,他們的核試驗空氣污染哪裡去了?中國政府在新聞公報報導中明確地表示:中國進行必要而又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我們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九、原子彈是全國大力協同的成果
核工業部製定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方針時,就明確為:主要技術以我為主,同時要積極考慮全國大力協同。實踐證明,這一方針完全正確,原子彈實際上是全國大力協同才能研製成功的,是全國人民的成果。
在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物理爆炸試驗、各項主要技術關突破、核材料生產等方面,這些都必須由核工業部自己負責研究解決,別的部門代替不了。
但是,原子彈的其他相關部件、器件、測試手段以及相關的配套協作工程,十分龐大。涉及到國防各工業部門、民用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大專院校、各軍種、兵種許多部門,是一件了不起的全國系統配套工程。不是直接參與這項工作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
例如原子彈本身直接配套的特種雷管、炸藥是兵器工業部所屬廠、所研製的,許多特殊電子元件、器件是電子工業部所屬廠、所研製的。
我們曾過目過一個協作配套項目表,僅中央各部、中國科學院、部隊科研生產部門以及地方工業部門就有數十家,涉及航空、冶金、機械、電氣、電子、輕工、化工等許多行業。
如將原子彈托舉起來的鐵塔,是北京金屬結構廠生產的,此鐵塔是無縫鋼管自立式鐵架,共有8647個構件,從北京運到新疆戈壁灘,再在罕無人煙的戈壁荒漠上安裝成功,其工程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1964年6 月26日鐵塔終於安裝成功,成為羅布泊地區高大雄偉而獨特的景觀;爆炸前,每個人都要帶上一副防止核輻射的眼鏡,也是民用工業部門製作的。還有從新疆境內主要火車站向核基地運輸龐大的物資和人員,大量的解放牌汽車,一條條長龍通向羅布泊,從天上往下看極為壯觀,若沒有這些汽車,那是寸步難行,這些汽車是機械工業部生產的。還有許多測試儀器,如高速照相機、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電錶等等,缺一不可。總之,幾乎各行各業都為原子彈爆炸作出了貢獻。
再要補充一點的是,當核試驗基地急需運輸車輛時,北京市決定把剛領到的400輛解放牌汽車,全部調撥給基地,當核試驗基地接到這些嶄新的汽車時,接收的官兵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十、中國人勒緊褲腰帶研製出原子彈,感人至深的故事可歌可泣
我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59年下半年,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這種困難集中反映在一個方面是糧食、副食品的嚴重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廣大科技人員,同樣也是度過了忍飢挨餓,身體浮腫的艱苦歲月。
但是,在這裡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卻出現了奇蹟,科研人員熱火朝天,沒有灰心喪氣的,沒有消極沉悶的,整個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員,像蒸汽機車一樣,加上點煤、水,就會用盡全力向前奔馳。
科研人員每天就餐後走出食堂都說還沒吃飽,但一回到研究室立刻開展工作,兩個多小時後,肚子提出抗議了,有的人拿醬油沖一杯湯,有的人挖一勺黃色古巴糖,沖一杯糖水,還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棗,含到嘴裡。 “加餐後”立刻又埋頭科研工作,就這樣堅持到下班,在這里大家曾經有自我鼓勵和互相鼓勵,喝一杯醬油湯或糖水,應堅持工作1小時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棗,應堅持工作一個半小時以上。
我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當時是院理論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有時支援他一點糧票,他拿這點糧票,作為獎勵,誰的理論計算又快又好,他獎勵誰幾兩糧票,在當時從事國家尖端技術的人員,能得到幾兩糧票,真是喜出望外,是一種最高獎賞,今天人們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得不到糧票的還有不少人,不時對他說:“老鄧,我們餓……”鄧稼先外出想辦法買了幾包餅乾,每人分上兩塊。
遠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幾十萬大軍在那裡從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觀條件本身就很艱苦了,在三年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曾出現過斷炊的現象,這更是雪上加霜,羅布泊本來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樹葉子沙棗樹籽,甚至駱駝草,幾乎都被他們拿來充飢了。
這裡我們想起當時聶榮臻元帥“徵集”糧食的一段話:我以革命的名義向大家募捐,請求你們立即搞一點糧食和副食支援我們的試驗基地吧,我們的科技人員太苦了,他們能不能活下來,是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今天的朋友們,你們可曾想到過,曾經有過如此困難、如此忍飢挨餓的人把原子彈搞出來,有了他們艱苦奮鬥的閃光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強大中國。這難道不是奇蹟嗎?他們發自肺腑的奉獻之歌,將會世代流傳下去。
原子彈爆炸後,第一時間看到的能量是閃光,科學家把它叫做光輻射,有極強的亮度,但是它怎麼能比得上從事我國原子彈事業的科技人員的內心精神世界的閃光呢? 朋友們,請讓我們記住那個年代,因為我們的生活曾是那樣艱辛,那樣忍耐,那樣奉獻,那樣悲壯;那段難忘的人生歷程,讓我們實現了強國之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