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6
何新近期言論:關於“內需”與“共濟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kqs8.html
1/談談“內需”
何新說:
自由派經濟學提供各種餿招,旨在擴大貧富差距激化國內矛盾。極左則煽動階級鬥爭。一左一右都要讓中國忙於內鬥,陷入內亂,四分五裂,而放棄對外競爭。極左極右異曲同工,背後疑乃同一外鬼的授意、指導、教唆。
何新說:中國未來唯一明智的立國根本之策只應當是兩句話:努力緩和國內矛盾,全力開拓世界新市場和資源供給地。
何新說:中國至今未見真懂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家。所以目前竟然流行一種愚盲無知的“內需論”,以為人多要吃要用多就是“內需”市場大——那麼中國人只管多生孩子就是了,人口越多內需越大。
何新說,二十年來他“科普”過多遍,可嘆至今還沒被國人聽懂——正如“匯率”不等於“幣值”,“需求”、需要也不等於“內需”(經濟學意義的)。這兩組概念似是而非,不可不慎作分辨!
凱恩斯創造了一個“有效需求”的概念,他所謂“有效需求”是貨幣需求——但必須注意。貨幣需求不能通過政府大印鈔票來創造。否則世界各國早就都沒有任何經濟問題了。
無儲備來“配比”而擔保的鈔票,那純粹是廢紙(鈔票與商品的“配比”就是市場價格)。任何政府若無可靠的儲備做擔保,而大印鈔票——那麼所創造、所拉動的並不是“內需”,而是通貨膨脹。簡單說,所謂“通貨膨脹”——即鈔票太多,無非就是鈔票的“配比”大大超過了市場的實物儲備,也就是(政府)信用的嚴重透支。
全部經濟史表明,擔保貨幣幣值穩定的儲備物無非有三種:
1、貴金屬,2、幣值穩定的國際儲備,3、實物(充足的商品或資源)
這三者在內外市場可以互通(轉化)。中國當今所幸在於外貿尚能出大於入,尚保留有些國際儲備,可以進口資源以救內困。然而不寧方來,危機四伏,為政者切不可掉以輕心。例如,值得擔心明年糧食、食物有大危機。
2/共濟會問題
下面這篇論文是南京大學蔡少卿先生寫的,研究 19-20世紀海外華僑中的秘密會黨洪門與華裔共濟會的關係。文章史料很豐富,揭示了孫中山發動反滿革命過程中曾經得到洪門會黨以及華人“共濟會”的資助的史實。所以特予以推薦。
但也必須指出:據本人的研究,所謂華人的”洪門--- 共濟會“,與歐美的“自由共濟會(FreeMason)”並不是一回事。華僑的“洪門共濟會”並不是西方“自由共濟會”的分支。二者不應混為一談!
實際上,澳洲洪門會社之所以命名為“華人共濟會”TheChineseMasonic Society——不過僅僅是一種名義冒用或者曰借名而已。誠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叫這一名字是為了“得到澳大利亞非華裔公眾的理解”,因為自由共濟會(FreeMason)在西方是強大的勢力。但是,華人共濟會並不是西方自由共濟會的分支。應注意到,在華人的洪門共濟會英文中缺少重要的一個詞 Free(自由),而且也“沒有使用澳大利亞共濟會的任何儀式”。其實蔣緯國搞的所謂“中華民國美生會”,也並不是西方意義的真正的FreeMason,而只是其模仿或者影像而已,或可能是一種基層的外圍。
最根本的問題是:西方的“自由共濟會”乃是一個匯聚其金融、政治、文化精英人士(主體只能是盎格魯撒克遜),而且具有極其強烈之排他性、封閉性、宗教性、隱秘性,組織極其嚴密隱秘的團體,絕對不可能對華裔開放。因此華裔人士最多也只能活動在西方共濟會的外圍,或者被其某些下屬基金(如洛克菲勒、索羅斯、默多克等)組織所僱傭,或收買、利用而已。但華裔人士想進入其高層——也就是進入美英法德國家的頂層主流社會,以至想組建會社成為其自由共濟會的分支,那基本是完全不可能的。
還有,共濟會的英文全稱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我認為這個組織正確的中文譯名應當是“自由建築師同盟”。 Masons舊直譯成石匠,難以傳達其微妙的政治涵義,故表達是不准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