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兩行長該換腦子

何新推薦鈕文新先生文章:胡曉煉、易綱兩行長該換腦子
2010-08-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kr6y.html
何新推薦好文二篇:

鈕文新:胡曉煉、易綱副行長該換換腦子了

一、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該換換腦子

我一點都不反對靈活而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政策,但我實在無法忍受央行高管對問題認知得如此淺顯、機械而教條,更不能容忍他們自己困住貨幣政策的手腳。
比如,胡曉煉用了較大的篇幅告訴我們,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個多目標政策,既要關注通脹,又要考慮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就業等問題,還要推動金融改革。同時,又用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說法告訴我們,“通貨膨脹是一種疾病,一種危險的有時甚至會致命的疾病,如不及時制止會摧毀整個社會。”
不僅如此,胡曉煉還把中國老百姓綁架進來。說:從中國的現實來看,受通貨膨脹損害最大的是低收入群體,尤其是我國4000多萬的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近億人的農民工,處理不當容易對社會公平和穩定造成影響。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貨幣政策是管理通脹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應不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確保實現物價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對於中央銀行而言,首要的責任是幣值的穩定,防止產生高通脹的風險。
言外之意無非是說: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多目標,但不管多少目標,其它都是次要的,控制通脹最重要。
我可以舉一個理論上的反例。胡曉煉用的所謂“不可能三角”,這個經濟現象的發現者之一名叫保羅·克魯格曼,同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的著名論著《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明確指出,治理諸如日本經濟出現的“流動陷阱”這樣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管理型通脹”――讓利率低於通脹可以刺激投資和消費。
這就是說,有意識地加大貨幣供應,構造通脹預期,讓人們相信“銀行儲蓄”會蠶食財富價值,這是擴大內需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作為中央銀行,“管理型通脹”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拉動內需的手段。誰都不願意看到惡性通脹,但是不是因為要防止惡性通脹排斥“有管理的、可控的通脹”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所以我認為,胡曉煉的想法,不是在解開貨幣政策的手腳,相反是在為貨幣政策上枷鎖。
我希望胡曉煉副行長好好研究一下,在美元強勢地位未改,人民幣客觀上早已被規定為弱勢貨幣的前提下,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是不是可以對沖“輸入性通脹”?我認為,不能。
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是“輸入性通脹”的根源,而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往往與供求關係的變化無關,而更多的是美元(大宗商品計價貨幣)貶值、金融炒家操縱的結果。所以,無論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都不會抑制美元的貶值,甚至會給國際炒家“中國需求論”的藉口――你越升值,他認為你賣得越多,越供不應求。
實際上,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不管匯率如何浮動,在開放條件下,弱勢貨幣國家沒有“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除美國之外,大家都一樣。不是嗎?歐元比人民幣強勢得多,但它有“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嗎?這是世界的現實,非常殘酷,央行不可掉以輕心!
我們再看一個現實問題。胡曉煉認為,中國貿易發展應更趨於平衡,適當通過匯率等價格手段調節貿易不平衡和國際收支失衡有利於緩解外匯流入和儲備積累過快的壓力,實現經濟更加平穩、可持續的發展及貨幣供給平穩有序的增長。
這簡直就是一種“不明利益立場的混話”。我可以肯定地講,中國的貿易失衡是美國人、西方人強加給我們的,是他們大規模地把生產加工的產能轉移到中國的必然結果。不是嗎?中國60%以上的貿易都是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必然是順差(出口貨值一定大於進口貨值,順差使我們的加工費)。
我們做一個極端的假設,如果中國的對外貿易全部都是加工貿易――進口是用於加工的原材料、出口是加工之後的商品,那中國的貿易順差一定會剛性積累,請問,人民幣升值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平衡這樣的貿易?顯然這是無法辦到的事情,除非中國人不吃不喝給外國人白乾;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美國企業滾回美國本土去生產。
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一般貿易是逆差370 億美元。這說明,中國的貿易條件正在加速惡化,而我們的央行副行長還認為這是好事,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全球化分工的前提下,根本就不存在平衡的可能。奧巴馬主張“重新恢復世界的平衡”,那是試圖把金融危機的責任推卸給“世界經濟不平衡”,推卸給中國的出口導向。目的是以此為由,讓中國把辛辛苦苦賺來的美元,無償地歸還美國,這樣世界就平衡了。
所以,所謂的“平衡”這不是經濟,而是政治。身為央行高級官員,難道連這麼淺顯的問題都看不懂?為什麼還要拿著西方人的願望,對中國人說叫。
請胡曉煉副行長注意,世界正處於衰退之中,全球性的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您是不是更該去多想想,傳統金融學、貨幣學是否是用於新的經濟現實?有沒有更新的方法解決,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前提下,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過去的理論已經無法解釋今天的現實了。現實的問題需要大家從新思考,從新求解,需要理論的創新。 (原文鏈接: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7/2913147838200.shtml)




鈕文新:易綱你算了一筆糊塗賬

(2010-08-02 13:59:31)

我很尊敬易綱,但是今天抱歉,我不同意、至少是不完全同意易綱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一些論述。
第一,易綱說:升值可以抑制通脹,升值多一點,通貨膨脹就可以少一點。理論上說不錯。但在我看來,升值最多可以“緩解”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但這還僅僅是靜態的理論描述。與事實差距甚大。
2005年7月21日之後,人民幣一路升值,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中國通脹越演越烈。易綱舉例說:豆油,中國的大豆已經超過一半是進口的,千家萬戶都得吃豆製品,豆粕還可養豬,有多少人不吃豬肉?如果不升值,那大豆、豆油、豆粕的價格都得比現在貴 20%以上。這是事實嗎?大豆、豆粕、石油、鐵礦石不都是伴隨著人民幣升值一路漲起來的,國內價格隨之一路上漲。
為什麼?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購買。這其實恰恰為“國際炒家”提供了藉口。所以,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暴漲的過程中,我們聽到的理由是什麼?中國需求論。同樣,稍微知道期貨市場的人都知道,期貨價格從來都是被“金融大鱷”操縱,跟供求關係沒多大關係。豆油就更是這樣,國內豆油價格的上漲,主要原因是外資壟斷所致,人民幣升值對平抑豆油價格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當時最終阻止價格上漲的因素是行政手段,最終兩個手段都沒有阻止豆油價格的剛性上漲。
這是事實,不容否認。我們的學者和官員必須停止這樣“從理論到理論”,不僅無視事實,反而歪曲事實的做法。
第二,易綱說,匯改以來,中國在2005-2008年期間出口每年是以超過20%的幅度在增長。就是說,匯率調整併沒有影響出口,出口反而大幅度增長,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提高中國產品的增加值,在這一期間都發生了。
這是事實嗎?是事實。但我們必須看到,這期間的出口大增是因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畸形消費”達到極致、它們購買力過去的體現。這樣的情況未來還會有嗎?不可能!我們不能用特殊情況替代一般規律。難道易綱所遵從的理論,允許他承認“貨幣升值無礙出口增長”說法?恐怕很難。
第三,易綱居然否認“人民幣升值會蠶食中國外匯儲備” 的事實,這實在讓我無法忍受。眾所周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就意味著美元對人民幣貶值,難道美元貶值,不是美國減輕債務負擔的手段嗎?當然是。
我們說,美元貶值就意味著美元購買力的下降,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購買力的下降。去看看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是不是因為美元的貶值而大漲?當然是。 20美元一桶的石油相對於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它意味著1000億桶的購買量;而同樣的外匯儲備量相對於80美元一桶的石油,只有250億桶的購買量。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難道易綱算不清這筆賬?
美元作為國際大宗商品的唯一計價和結算貨幣,它的貶值,當然會引發全世界的通脹,這不僅符合經濟學原理,而且早已被事實多次驗證。這樣的事實也容得否認嗎?所以,要看中國外匯儲備是上水還是縮水,去看看它的購買力一目了然。
易綱也承認:“美國的通脹會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下降,可以認為是損失。但多年以來,外匯儲備的收益率是高於美國的通脹率的。”意思是,只要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率高於美國的通脹率,外匯儲備就保值增值了。這實在太荒謬了。
美國過去的通脹率是因為中國等出口商品價格低所導致的,但這個過程中,中國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一方面出口價格在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賣不上價兒;另一方面必須承負美元貶值而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
所以,外匯儲備收益率跑贏美國通脹率算什麼本事?您能不能跑贏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率,能不能扭轉中國不斷惡化的貿易條件那才算真本事?遺憾,我們看到的外匯儲備資產中大量都是極低收益的美國國債,而不是大量全球礦產資源。你們為什麼沒有不具備戰略性投資眼光?
所以,別用糊塗賬矇騙中國老百姓吧。我們用低價商品抑制了美國通脹,而外匯儲備僅僅是跑贏美國通脹,實際是“兩次用中國的財富貼補美國人”。第一次是在出口商品上貼補了一塊,第二次是在外匯儲備投資收益過低上又貼補了一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