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

經濟危機或擴散至2010年

羅奇認為中美應對危機戰略堪憂
《財經》記者 吳燕 [09-16 17:16]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16/110012871.html

中國降息發出支持增長信號,但通脹情況令人擔憂;全球經濟危機或擴散至2010年

  【《財經網》專稿/記者 吳燕】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羅奇為《財經網》撰文強調,新一輪全球化中的兩大經濟體——美國、中國采取何種政策應對次貸危機,是世界經濟恢復平衡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兩國情況皆堪憂。

  在文中,羅奇指出,世界能否從這次宏觀震蕩中汲取深刻的教訓,美國和中國可能是關鍵。不過,他認為近期兩國政府采取的行動所顯示出的跡像都不樂觀。

  針對中國政府在9月15日的降息決議,他批評這一舉措發出了支持經濟增長的新信號,而近期的緊縮措施似乎已被放棄。鑒於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仍將持續存在,羅奇認為此舉是一個頗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他指出,對亞洲,尤其對中國而言,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一次外需衝擊是否足以抑制該地區近期爆發的通貨膨脹。同樣,在美國方面,華盛頓目前也正回頭訴諸陳腐的藥方來緩解危機,而非就美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條件進行戰略評估,其所采取的措施延續了過去十年中的過度消費和道德風險問題。

  對於兩國采取的應對措施,羅奇評價道,“這種權宜之計雖可以即刻調整錯位,但卻對解決根本的系統性問題毫無幫助。這正是當今的風險。”而如果管理當局止步於此,那麼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將錯過一個重新整飭的良機,而這將會是最終的悲劇。

  羅奇同時強調,展望今後各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戰略,其自我評價的核心必須是“對追求開放式經濟增長的後果,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反思此次危機的傳導過程,羅奇指出,一方面,美國僅依靠國內創收這種傳統方式無法達到其增長目標,因而轉向依賴資產和債務的全新增長模型;另一方面,隨著美國消費最終陷入困境,亞洲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動力現在也陷入危險的處境。亞洲各新興經濟體將其儲蓄主導的增長模型發揮到了極致,不願或者不能刺激國內私人消費。因此,額外資本就轉而流向基礎設施建設或美元資產,實際是將具有超級競爭力的貨幣和出口產品強行轉化為新一輪發展的源泉。

  羅奇指出,由於這種不可持續的非理性增長已經停止,全球經濟將會面臨一個歷時多年的再平衡歷程。他斷言,當前這場由次貸泡沫破裂引發的全球宏觀經濟動蕩遠未結束。一方面,已經破裂的泡沫、房產和信貸最終傳染了美國經濟的實體面,美國正調整、適應更加艱難的“後泡沫”時期,而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中,其他地區也難免緊隨其後;此外,危機的各個階段之間存在著反饋效應——特別是經濟周期,現已開始施壓於那些在信貸危機中首當其衝的金融機構,銀行及其他貸款機構承受的新一輪收入壓力可能導致信貸緊縮進一步惡化,加重美國及世界上依賴貸款的經濟體面臨的周期性壓力。

  因此羅奇判斷,宏觀調整應該持續至2009年,並有可能擴散至2010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