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市場開始定價

2008-09-10 | 謝國忠:市場開始定價

兩難:“控通脹”還是“保增長”?
2008年09月10日 新民周刊 撰稿·陽淼(特約記者)
謝國忠搜狐證券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雖然要保持經濟增長率以保持穩定,但通過多貸款推動經濟,很可能引起危機。現在首先要面對的應該是通脹問題。

  

  進入夏天,制造業的不景氣引起了最高決策層的關注,隨著政治局常委調研行蹤遍及“中國制造”的核心地帶,從緊的貨幣政策將趨於松動的預測就不絕於耳。“保經濟增長”漸有逆轉“控制通脹”,成為中央政策首要目標的跡像。經濟學家謝國忠就此接受采訪,談到他對制造業困境與控制通脹問題的看法。

  改變發展模式更重要

  問:出口不振、內需不足,原材料和資金成本連續上升,導致我國制造業舉步維艱,以致決策層最近接連視察制造業一線大省。宏調措施是不是該松一松,來應對這個困境呢?

  謝國忠:現在的問題不在於調控措施的松與緊,而在於經濟模式不能再執行修修補補的策略,必須有一個大的變革。在經濟世界中,市場是大於政府的。很多事情,是經濟規律而不是政府意願起作用。

  中國經濟奇跡的重要原因是各生產要素價格低估。以前的生產要素中,人力是近乎無限供應的,資源價格是被低估的,環境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在 1995年-2005年,盡管中國經濟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但非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過剩的供給使勞動力市場呈現買方市場特征,工人們彼此間競爭,使他們的工資僅達到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因此,他們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現在這些要素都開始由市場定價,已經到了還債的時候。新《勞動法》的推出以及平均工資的不斷提高,讓人力資源成本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低代價地大批提供;環境不可能一直被放任惡化,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大環境決定的;資源價格現在由全球制定,油價即使回落,也不可能重回20多美元一桶的時代。過去那種發展模式不可能持續了,這不是幾個政策就可以扭轉的。

  問:你的意思是,中國經濟調整增長所依賴的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

  謝國忠:是的。上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1998年國企改制、加入WTO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國際市場的結果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眼下到了再一次變革的時候。

  目前最重要的幾點:有些制造業實際上已經是空殼企業了,要淘汰掉一批這樣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要靠品牌、技術、知識產權而不是價格和退稅跟別人做生意。油價上漲,世界財富在向資源輸出國流動,要想辦法打入石油生產國這些富國市場,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在支柱產業方面,城市化的策略應該被固定下來,大城市、超大城市才有希望。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當城市化進程真正地推進時,房地產業才能健康發展,反過來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柱。

  必須要放開資源價格。能源價格由市場制定,這是整個世界的現實。一味地人為壓低能源價格,補貼的是富人,也扭曲了制造業的真實成本,我還是要強調,市場大於政府。

  數字游戲該結束了?

  問:但是現在實行的價格管制政策客觀上降低了制造業的成本,使“中國制造”獲得了價格優勢。

  謝國忠:是的,在原料和能源方面,目前的價格管制措施壓低了名義上的通脹率,但這只是一種對現實的掩蓋。生產要素價格被限制住,中國制造業的“價格戰”競爭模式和資源浪費的生產模式就不可能被改變,問題只能是拖而不決,不會自動消失。

  前兩天剛有報道,浙江金烏集團的老總消失,還不起債,發不起工資,他只有逃到海外。將來會有更多的老總消失。很多企業現在其實就是靠“債務”生存,拆東牆補西牆,一旦資金鏈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債務泡沫就會破裂。

  一些中國老板,名下有十幾家幾十家公司,仔細核算下來,總資產是負的。他靠這十幾家公司跟地方官員打好關系,貸來款,在內部周轉流動補窟窿,以此來實現“業績增長”。中國有多少家企業是靠品牌、技術成長起來的?大量的企業就是在這種債務游戲中作出業績,為地方的GDP增加一些數字;反過來,他們由此會得到批地、批貸款的優勢,繼續生存下去。但現在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一上升,銀行一緊縮,他們就挺不住了。

  讓調整自己進行下去

  問:政府是不是該出手干預,來阻止制造業的下滑趨勢?

  謝國忠:我在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表達過這個觀點,就是在經濟調整的時候的話,最好不要出政策去阻止它調整,而是用政策來預防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波動。就像物價控制,現在用價格管制來控制通脹,但物價控制最終引起短缺,短缺也是另外一個形式的通脹,隨後引起公司盈利大幅度的下降,股市也下降。

  中國政府有足夠的資金為那些在高通脹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提供保護。目前已經采取的措施有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高校大學生的補貼,如果有必要,政府應在這方面出台更多的新舉措。

  問:在制造業面臨困境的前提下,貨幣政策還應該繼續從緊?

  謝國忠:當然。堅持不加息的聲音主要是擔心吸引熱錢流入,但問題是現在熱錢已經在流出。據我所知,現在香港、台灣的熱錢都開始外流。我認為加息仍然是必要的。

  此外,熱錢流入的問題還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首先,可以強化對資本賬戶的控制。盡管長期來看,中國將實現資本賬戶的自由兌換,但目前更迫切的是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沒有獨立貨幣政策,通脹在中國將不可控制。

  其次,為了避免熱錢流入,中國可以提高長期儲蓄利率水平。例如,可以在兩年或更長期的存款利率中加上通脹率,類似於通脹保值債券。“熱錢”缺乏進行長期投機的耐心,所以,提高長期儲蓄利率不會吸引更多的“熱錢”流入,卻能夠為存款人提供一個安全屏障。

  加息對制造業的融資可能會帶來影響,但這種影響遲早要到來,經濟結構不調整,單靠不加息來保護制造業是拖延而不是解決問題。但反對加息的實質性壓力更多是來自地方政府和一些大企業,因為一加息,地方可能會倒閉一批企業,客觀上政績就會不那麼好看。

  通脹仍將持續

  問:要在控制通脹的前提下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謝國忠:在這種很關鍵的時候,雖然我們仍然要保持經濟增長率以保持穩定,但是不能夠在原有的模式上,通過宏觀的刺激,比如說多貸款,來推動經濟,這樣很可能引起危機。我認為現在首先要面對的應該是通脹問題。所以從緊的政策應該維持下去。通過我剛才說的經濟結構升級換代,淘汰一批沒有效益的“債務維持”型企業,來保持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

  問:過剩的流動性推高全球通脹,因此有論者認為,我國目前的通脹屬於“輸入型”,主要是由於外因即美元貶值、油價飛漲等原因所導致。你怎麼看?

  謝國忠:輸入型通脹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印度這麼說,越南也這麼說。通脹的確定成因只是一種爭議,永遠不會有真理性的說法出現,這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生產要素的變化是根本。生產要素從近乎無限供給到市場化定價,日本、亞洲四小龍都曾經經歷過這種轉變,而中國由於經濟規模巨大和內需問題,這一轉變過程可能需要持續10年。

  問:你認為通脹會長期持續下去嗎?
  謝國忠:有這個可能。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率約為10%,通脹率高於5%,名義GDP增幅至少為15%,內需也應該按這個速度同步增長,但現實是內需遠遠不足。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收入占GDP的比例不到40%,怎麼會有內需?這個數字連某些非洲國家都不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