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大型強子對撞機



尋找“上帝粒子”

《財經》記者 於達維  總第220期 出版日期:2008-09-15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容器”投入使用,意味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物理試驗正式開始

在歐洲正式啟動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或將能夠填補完美描述宇宙力量之源的最後一塊“拼圖”

  幾乎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在等待的一刻,終於到了。

  北京時間9月10日15時30分,在位於法國與瑞士邊界的侏羅(Jura)山百米深處,一束質子被正式注入一個周長達27公裡的巨大環形“容器”中,第一次完成了圍繞整個環路的運行。

  這標志著,這個名為大型強子對撞機(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容器”正式投入使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物理試驗正式開始。負責運營這一設備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以及來自 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科學家,已經耗費了14年的時間和大約400億元人民幣。

  LHC的新聞發言人詹姆斯吉利斯(James Gillies)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建造過如此大規模的儀器。而其中所用到的很多技術,在20年前甚至根本不存在。

  在這些難以計算的付出背後,科學家們所期待的可能“獎賞”也將是十分豐厚的,那就是人類有望第一次捕捉到“上帝粒子”的蛛絲馬跡,從而補上完美描述宇宙力量之源的最後一塊“拼圖”。

“審判”標准模型

  我們身邊的世界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又是如何構成的?這個問題是人類文明面對的終極問題之一。

  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現代物理學的進展,人們已經認識到,原子構成萬物。原子內部又可以細分為原子核和電子,而原子核又可以細分為質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這些粒子之所以能組成更為宏觀的物質,則有賴於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以及引力作用這四種基本的“力量之源”。

  但是,有沒有可能通過一種模型,把這些不同的基本力、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所有物理現像統一起來,以便呈現給人們一個更加簡單、和諧的畫面?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等人建立的“標准模型”(standard model),就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作為20世紀物理學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標准模型成功地將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中除了引力的電磁、弱、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並預言存在61種基本粒子。到了 1995年,隨著美國費米實驗室宣布頂誇克被發現,這一模型所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中,已經有60種成功地得到了實驗數據的支持和驗證。

  現在,只要人們找到最後一種粒子——希格斯(Higgs)粒子,構建在標准模型之上的大廈就將完美無缺了。

  實際上,希格斯粒子之所以被稱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除了它是這個“拼圖”中殘缺的最後一塊,還因為這種粒子對於整個標准模型都起著基石的作用。

  在標准模型中,所有基本粒子都可以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兩類。其中,費米子組成物質,玻色子則負責傳遞費米子之間的各種作用力。至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希格斯粒子,就屬於玻色子“家族”。

  對於標准模型而言,它所遇到的惟一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質量起源的問題。它無法解釋,在大爆炸瞬間原本只有能量沒有質量的宇宙,是如何產生有質量的費米子和玻色子,並進而演化出無數星系乃至世間萬物的。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 W. Higgs)提出了“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在這種機制中,各種粒子通過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強的質量就大;反之,質量就小。而希格斯粒子則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的產物,它可以通過自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

  有人曾做過一個絕妙比喻,各種粒子通過希格斯場的過程,就像讓一把勺子穿過厚厚的蜂蜜。不同材料做成的勺子,往往上面“沾”上的蜂蜜不同,即被賦予的質量也不同。

  所以,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的答案,可能是完成粒子物理標准模型,實現其完美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可能是摧毀整個標准模型,迫使其做出修改的“最後一根稻草”。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對整個標准模型頗具“審判”意味的粒子。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陳國明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如果希格斯粒子存在,標准模型就可以解釋已知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的性質;但假如它不存在,幾乎注定會在科學界引起一次地震,“科學革命就要來臨了”。

從加速到對撞

  對撞機的主要原理,是積累並加速相繼由加速器注入的兩束粒子流,到一定強度和能量時使其迎頭對撞。與利用高能粒子轟擊靜止靶相比,利用相向運動的高能粒子束進行對撞,粒子間相互作用的效率更高。所以,近20年來,對撞機成為人類探索粒子世界最主要的手段。

  目前的對撞機類型,包括正負電子對撞機、電子直線對撞機、電子-質子對撞機、質子-反質子對撞機和質子-質子對撞機。

  1961年,造價相對較低、技術也相對簡單的正負電子對撞機首先投入運行。位於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內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雖然只是一台中小型的對撞機,但自1990年正式運行以來,仍然幫助中國取得了一批在國際高能物理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不過,電子畢竟質量有限,對撞能量和強度自然也有所限制,因此,早在1984年,正在籌建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LEP)的CERN,就已經開始討論以後如何利用LEP那27公裡長的巨大環路來建造更強大的設備。

  因為對撞能量和強度越高,對撞產生新的粒子和新的現像的可能越大,所以,他們決定采用質量相當於電子1836倍的質子進行對撞,並將這一計劃命名為大型強子對撞機。“強子”就是指受到強相互作用影響的亞原子粒子,又分為重子和介子,其中,重子就包括了質子、中子和超子等。

  1994年12月,CERN委員會最終批准了這一計劃,並決定用質子作為對撞粒子,預計可實現能量高達14萬億電子伏特(Tev)的質子相互碰撞。整個工程總投資當時估計約40億美元,由歐盟20個國家和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共同出資。

  不過,由於工程進度的不確定性和材料價格的上漲,LHC工程曾一度陷於停滯,預算也一再提高。

  現在的LHC,由1232塊超導偏轉磁鐵、392塊超導四極磁鐵和超過2500塊的其他磁鐵構成兩條並列的環形隧道;兩束相反方向的質子束將在其中被電磁場中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進行長達幾小時的反向繞行。在這段時間裡,粒子會在LHC中作4億圈繞行,在每一圈,粒子束會在指定的、放有探測器的地點每秒產生6億次相互碰撞。

曙光在望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科學家分別參與了這四個探測項目的實施,他們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清華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陳國明告訴《財經》記者,LHC作為目前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對撞機,每秒鐘就可以對撞400萬次,平均每次有23對質子相撞。由於單個質子的能量為7TeV, 這樣對撞總能量為14TeV;這個能量,相當於現役最高水平的美國費米實驗室Tevatron的7倍之多。

  作為一個直觀的比較,當逐步達到最大值後,LHC所產生的每一個粒子束的1000億個質子所攜帶的能量,相當於一輛400噸重的火車以每小時200公裡速度運行時的能量。

  “這樣高能的對撞,將把質子完全撞碎,相當於模擬了宇宙大爆炸起始的狀態。”他解釋說。

  正是由於LHC可以產生令人生畏的高能量,今年4月,40多年前預言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以78歲高齡參觀LHC時曾對媒體表示:“幾乎可以確定,(LHC正式投入運行後)很快就可以發現希格斯粒子。”

  早在2000年,CERN的科學家在LEP上獲得的數據就表明,希格斯粒子質量很可能為115GeV(1GeV=10億電子伏特)。

  今年8月,美國費米實驗室剛剛宣布,他們的萬億電子伏特正負質子對撞機(Tevatron)以95%的准確率,排除了希格斯粒子質量在170GeV以上的可能性。

  美國費米實驗室物理學家科特萊斯曼(Kurt Riesselmann)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過去的實驗結果,希格斯粒子的質量大概在115GeV到200GeV之間。

  實際上,在兩年前國際科學界已經把希格斯粒子質量95%的可能性放在了115GeV到153GeV之間。不過,在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莊鵬飛看來,雖然可能性有95%,但也無法排除希格斯粒子質量在這一區間之外的可能。

  原則上說,對撞機產生的碰撞能量越大,所能掃描的希格斯質量範圍就更大。鑒於費米實驗室可以探測的質量上限已經達到了170GeV,這自然更讓科學家對LHC寄予厚望。

  “科學家們都希望從LHC發現更多驚喜,由於它的能量是Tevatron的7倍,這就意味著它可以把粒子壓縮到更小的距離上,以更大的精確度研究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的結構。”萊斯曼補充說。

當然,由於即便LHC現在啟動,得到准確的數據往往也要在兩年之後,所以,費米實驗室也已經決定把Tevatron對撞機的運行時間延長到2010年。

“麻煩制造者”

  由於LHC還未正式啟動,它能否帶來一場革命仍是一個未知數,但麻煩卻已經悄然而至。

  2007年3月,美國學者沃爾特瓦格納(Walter L. Wagner)和西班牙學者路易斯桑喬(Luis Sancho)在位於夏威夷的檀香山地方法院,將CERN告上了法庭。

  他們認為,CERN並未認真評估LHC所存在的危險,它的運行可能誕生一種迷你黑洞;而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這將會吞噬地球。因此,他們提出,在安全性得到嚴格認證之前,LHC不能啟動。

  除了迷你黑洞,亦有人擔心LHC的高能量撞擊,會產生致命的宇宙射線、奇異物質(strangelet)、真空泡沫甚至磁單極子,從而對人類文明構成威脅。


  針對這些擔心,9月5日,在LHC正式啟動前五天,CERN發布了針對LHC安全性的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報告,指出LHC不過是在實驗室中再現了自然世界經常發生的粒子撞擊。該報告是對2003年首次完成的安全報告的一次補充。

  雖然所產能的質子束能量巨大,但對於單個質子而言,攜帶的能量和一只飛行的蚊子不相上下。因此,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LHC所產生的能量,根本不足以制造出所謂的“迷你黑洞”。

  即使如一些新理論所預言的那樣,由於額外的維度空間的存在,產生迷你黑洞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了,這也同樣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因為這些迷你黑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完全分解掉,根本來不及對外界物體進行加速,更不用說造成任何可以看到的宏觀影響了。

  至於LHC所產生的宇宙射線威脅,報告指出,在地球之外的外層空間中,產生的很多宇宙射線的能量遠超出LHC。地球在過去的億萬年間,相當於經受了百萬次“天然”的LHC實驗,但結果是這顆星球安然無恙。實際上,整個宇宙幾乎每秒都在進行著10萬億次LHC實驗,但迄今為止,人們沒有觀測到任何星系或者星星因此受到傷害。

  這份報告指出,如果LHC中的粒子碰撞產生的後果會毀滅地球,那麼地球根本沒有機會存在,因為如果這樣的撞擊會產生毀滅性的結果,那麼地球或者其他地球這樣的天體早就被毀滅了。“這樣的情況早已在地球上發生成千上萬次了。”

  不過,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科特萊斯曼博士告訴《財經》記者,即使希格斯粒子能夠被發現,也並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暗物質、什麼是暗能量、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起了什麼作用等。

  正是因為意識到LHC的局限性,國際物理學界也已經計劃采用國際大型直線對撞機(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ILC)作為新一代的高能物理對撞機,以克服環形電子對撞機向更高能區發展時遇到能量損失問題。

  擬議中的直線對撞機是一台超高能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它由兩台大型超導直線加速器組成,分別將正負電子加速到250GeV的能量,對撞能量則可達到 500GeV,以後還可以提高到1TeV。它將建造在總長約40公裡的地下隧道裡,預計最快也要等到2016年前後才能建成。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陳國明對《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把LHC比喻成“砸開核桃的榔頭”的話,ILC就是個用來分析的“手術刀”,可以仔細分核仁的性質。

  據透露,這個儀器耗資大概為67億美元,最大的可能是在美國、日本、德國建造。當然,它具體的架構還要看LHC的結果,或許至少也要等到20年以後也未可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