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 is for personal reference only. The copyright of all article belongs to original author.
2008年9月28日
高盛:什麼,我會擔心?
高盛:“什麼,我會擔心?”
《財經》特約作者 余中 [09-28 17:48]
較之於瑞銀、雷曼的大樓,這幢樓極為低調,門口甚至沒有公司的名字,簡簡單單地寫著數字85。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幢樓是全世界最盈利的樓——高盛的總部。
在高盛與美國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用之下,其自救手腕運用得更加高明,也有恃無恐
【《財經網》專稿/特約作者 余中】即使前任CEO現在貴為美國財長、再前任CEO為前任美國財長、滿屋子都是“宇宙主人”,高盛也有擔心的一天。這一天便是上周末(9月19日)。
現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得不放下身段,急匆匆將自己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獨立投行,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委身於商業銀行和零售銀行的範疇。自此,高盛從常年全球排行第一的獨立投行,滑落為花旗、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之後美國控股銀行的老四——而這還不包括英國、日本的其他商業銀行。
今後,高盛的客戶將不僅僅是家喻戶曉的大型跨國公司、流動資產幾百萬美元的富豪,同時也得和普通儲戶打交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次轉型,也是高盛在1999年成為上市公司後的最大一次轉型。華爾街僅剩的兩家投行告別了輝煌的歷史。
起死回生
數百年的盛宴,就這樣散場了?
如果上周美國財政部袖手旁觀,不與其他五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聯手救市,也不在隔天心急火燎地宣布成立RTC收購銀行所有壞賬,摩根士丹利很可能會重蹈雷曼兄弟、美林或者貝爾斯登的覆轍。屆時,高盛便是華爾街碩果僅存的最後一家大型獨立投行了。
可惜,高盛很不爭氣地在上周公布了自1999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高盛的下一步命運遂眾所矚目。
高盛CEO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成長於布魯克林,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1982年加入高盛成為金屬推銷商,後升至高盛交易部(Fixed Income,Currency and Commodities,FICC)的主管。
聰明的布蘭克芬沒有去找現任財長保爾森,也沒有像大摩的CEO麥克那樣,以“有奶便是娘”的姿態去中國、日本、英國、北卡羅來那、老下級(花旗)滿世界亂找。
當財政部上周決定收購所有銀行壞賬的豪言放出,兩家獨立投行的股票連漲30%之後,布蘭克芬先聯手麥克,將高盛與大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繼而,他找到了股神、全球第二大富翁巴菲特要求融資。
高盛本周二(9月23日)晚間發布消息,高盛已經從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其他投資機構募集資金至少5億美元,還將再銷售2.5億美元的普通股(這一數字在次日增加為5億美元)。
巴菲特在1987年以7億美元挽救了投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後,吃盡投行內部山頭林立、幫派內鬥的苦頭。所羅門兄弟後被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收購,整編為旗下的所羅門史密斯巴尼投行。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銀行在1998年合並後成為花旗集團旗下的投行部門。
此後,巴菲特甚至曾經投資口香糖公司,卻始終沒再染指投行。在今年數輪投行風暴中,他沒有收購貝爾斯登、沒有接濟雷曼、沒有青睞美林,也沒有垂青大摩,卻終被高盛時隔20年後說動了心。
這一交易再次印證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當每個人都貪婪的時候,我們變得謹慎;當每個人都謹慎的時候,我們變得貪婪。”上周的股市急劇扭曲便是典型的巴菲特入市時機。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以50億美元買下優先股,股息為10%,此外還可以在今後5年中以50億美元在每股115美元的價位購買普通股。普通股24日的收盤價是133美元,巴菲特立即獲得賬面盈利7.83億美元。此外,高盛還將向公眾銷售50億美元的普通股。
在接受到巴菲特的投資後,高盛再也不用擔心。布蘭克芬一掃心頭的陰霾,寫道:“巴菲特的投資將會進一步鞏固我們堅強的資金和流通性,同時有力地證明我們的客戶群體和未來前景。”
准確地說,這一投資使得高盛起死回生,對高盛的像征意義遠超過投資數額的本身。巴菲特或許是現在惟一一位全世界相信的投資人了,他拿出的50億美元的投資,或許比保爾森7000億美元的拯救市場計劃更令人信服。巴菲特這次投資終於使人相信,次貸危機已經見底——至少是高盛的股價已經到底了。
投行明星們
事實上,就算高盛自己回天乏術,美國政府也絕對不會讓它就此沉淪。政府不可能對高盛采取像類似貝爾斯登那樣的懲罰措施,逼迫其廉價賣給摩根大通;或者像對待雷曼那樣眼睜睜看著其咽氣。
高盛堪稱美國的國寶、政界巨擘的搖籃。今年9月中旬後,以救世主的形像成為每天新聞熱點的保爾森,就是其老掌門。
保爾森在高盛CEO的位置上被布什點將,2006年8月就任美國財長,迎來了事業的高峰。他是繼魯賓成為財長後,又一位出身高盛CEO的財長。
而高盛前任CEO魯賓是克林頓時期的財長,在克林頓期滿前火速辭職。又說他因自己是“強勢美元”的始作俑者,自覺“欺騙世人”,便在克林頓期滿前全身而退。
在從華爾街向華盛頓的這一跳躍過程中,保爾森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個人交易——將個人5億美元的高盛股票在當時的股價峰值賣掉,而且根據美國稅務局的有關規定,它是因為要從政才賣掉了股票,股票增值稅全部減免。這一交易至少為他節約了上億美元的稅單。
從兩年後的現在來看,保爾森當時走了一步妙棋。相比之下,不知已倒閉的雷曼的前CEO富德(Richard Fuld)和貝爾斯登的前CEO凱恩,是不是躲在家中感嘆自己沒有保爾森的機遇。
這兩位也分別在雷曼和高盛積累了大量的公司股票,富德在去年雷曼股價高峰時資產約7億美元,現幾乎一分不值,且破產律師正准備將富德告上法庭,迫使其退還去年的近千萬收入,償還債權人;凱恩也因為貝爾斯登在10美元股價被摩根大通收購而損失11億美元。他倆沒有賣股票的原因有二:一是要上繳20%的股票增值稅,二是公司董事會規定五年內員工不得出賣年終獎金中的股票。
另一位出自高盛的明星,是1999年時與保爾森共任高盛CEO的新澤西州現任州長柯贊(Jon Corzine)。柯贊當時致力於高盛的上市,並在1999年將其從合伙人制度轉型為上市公司。其後,柯贊因其所在交易部門在俄羅斯盧布貶值事件中嚴重虧損而遭到廢黜,帶著多年在高盛積攢的數億美元分紅離開高盛,轉投政界。他耗資6千萬美元競選新澤西州參議院,當選後又在幾年內競選新澤西州長獲選。他下一步的計劃,將是和前同事、現任財長保爾森,以及另外一位億萬富翁——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Bloomberg)拼搏財力和資歷,進軍白宮。現在來看,保爾森由於在次貸危機中的主角地位,曝光率最高,行情看漲。
有恃無恐
在高盛與美國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用之下,其自救手腕運用得更加高明,也有恃無恐。
今年以來,由於次貸危機的升級,高盛在交易和投行業務方面收益明顯下滑。此外,其賬簿上的次貸資產遭減計額雖遠小於競爭對手花旗、美林和大摩,也高達 49億美元。幸好,保爾森兜售的美國7000億美元援助計劃,將買下高盛等一批銀行的壞賬,使高盛免於雷曼的下場,同時也必定會從高盛那裡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買下這些資產。上周一系列的拯救市場措施,說穿了,就是在拯救高盛。
高盛此刻必定在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利用自己在財政部的人脈,高價賣掉自家的壞賬,同時想方設法廉價買下別人的資產。毫無疑問,高盛滿屋子都是“宇宙的主人”,很快就會想出辦法。至少,巴菲特已經相信了他們。
高盛希望華爾街的游戲能永遠玩下去,自覺始終是最聰明的玩主。然而,各種報道顯示,在貝爾斯登和雷曼倒閉的過程中,高盛竟對其落井下石,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據報道,在貝爾斯登、雷曼倒閉前的一段時間內,兩家各自的股票劇烈下降,多家對衝基金在賣空兩家投行的股票。高盛的交易員正是謠言的制造和傳播者。他們在紐約倫敦兩地大肆散布謠言說兩家投行資金緊缺、即將破產;同時混水摸魚,乘機做空著兩家公司的股票,從中贏得巨額利潤。
貝爾斯登的CEO施瓦茨(Schwartz)和雷曼的CEO富德(Fuld)都在第一時間出面否認上述謠言,同時都堅信是高盛在造謠。《華爾街日報》登載文章“雷曼、貝爾斯登:謠言就是,你在制造我的謠言”(“Lehman, Bear: The Rumor Is That You Are Spreading Rumors About Me” )。富德對說布蘭克芬說,他聽到很多“雜音”說,高盛在制造雷曼的負面謠言,並在賣空雷曼的股票。施瓦茨當時也對布蘭克芬不客氣,警告他說高盛的交易員在搞鬼要毀掉貝爾斯登,雖然她不相信布蘭克芬自己在參與造謠。他倆都要求布蘭克芬徹查此事,而布蘭克芬矢口否認,同時保證如果發現此事,將要嚴肅處理。
無奈終究是眾口鑠金。現在,貝爾斯登、雷曼已被謠言命中致死,此事美國證監會還在調查之中。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地相似。雷曼在15日倒台後,大摩和高盛就成為對衝基金謠言的下一個殘殺對像。兩家公司的股票巨幅下跌,CDS保費瘋狂上漲。
證監會在上周立即采取行動,兩周內阻止對926家金融類公司的股票的裸賣空行為(Naked shorting),意即如果不持有該公司的股票,不得賣空。
不過,這下也輪到高盛傻眼了。不能裸賣空別家公司的股票,意味著他們將減少一個巨額盈利的交易手段。或許,高盛希望此規定只適用於自家的股票,而自己可以繼續賣空其他公司的股票,同時再在自己的對衝基金客戶中散布謠言,一起再殺死一家對手——大摩或者AIG?
雄厚家底
2007年,高盛創記錄的年終分紅在華爾街鶴立雞群。在2007年,高盛的盈利和年終分紅均創下紀錄。年終分紅的總額為165億美元,超過當時貝爾斯登的市值。
當時,華爾街其他大行的CEO正由於資產減計和虧損遭到清算。美林集團CEO奧尼爾(Stan O’Neal)被轟下台;花旗集團的CEO普林斯(Charles O. Chuck Prince)主動辭職;大摩的CEO麥克和貝爾斯登CEO凱恩(James Cayne)主動提出不要年終分紅;雷曼2007年底的分紅雖然也創下了記錄,卻也為上周的破產埋下了伏筆。
而在高盛,布蘭克芬自己則獲得 6800萬美元,成為當時各大報刊的頭條新聞。在他的這些分紅中,2700萬為現金,4100萬為股票和股權。而他在2006年的分紅在當時也是創記錄的 5400萬美元,基本工資則為60萬美元。高盛的兩位共同總裁(Co-Presidents)則分別獲得4000萬美元,包括現金和股票。
“美國民眾對華爾街大佬的天文數字薪水憤怒之極。”身為財長的保爾森說。
9月24日,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大胡子伯南克仍在國會聽證會上兜售700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和參議員唇槍舌戰。保爾森開始提到采取措施控制各大公司、尤其是華爾街各大銀行CEO的薪水問題。
據彭博資訊引自高盛的監管彙報表報道,保爾森2005年在高盛任職時的全部收入為3800萬美元,包括工資、股票和股權。毫無疑問,這是當年華爾街投行 CEO分紅的最高紀錄。他在高盛的多年共積累323萬股股票,按當時價格算共計4.92億美元,還有數千萬美元的股權。
高盛以及華爾街多年創紀錄的年終分紅,激勵著世界各地一屆屆的優秀學子放棄工程、法律、醫學,轉向金融專業,畢業後就從各大學府殺向美國華爾街,或湧向倫敦金融城。此後,他們犧牲大量的業余時間和周末,每周工作90個小時,端坐在交易大廳電腦屏幕前,研究市場動向、設計打包CDO等金融產品、撰寫債券資本市場(Debt Capital Markets,DCM)、股票資本市場(Equity Capital Markets,ECM)的推介書(Pitchbook),與證券公司客戶(Issuers)見面,與投資機構(Investors)見面,促成各項交易的完成,促成合並兼並項目的完成,就是為了年終豐碩的獎金。
高盛的總部,位於與華爾街垂直的Broad街85號,與華爾街紐約股票交易所相距兩條街。較之於瑞銀、雷曼的大樓,這幢樓極為低調,門口甚至沒有公司的名字,簡簡單單地寫著數字85。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幢樓是全世界最盈利的樓。■
作者為華爾街資深從業人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