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3 09:33
商業銀行還能酣睡到幾時?
張庭賓
中國投資者一直呼喚的周五黃金夜盤依然難產,這一次是因為影響了商業銀行安眠?
每當週五下午3:30分,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停盤過週末後,至次日凌晨,是中國國內黃金投資者的噩夢時刻,因為這是歐美盤最活躍的交易時段,歐美各國政府和央行常常在此時發布重大政策和信息,市場做多或做空激情常常在此刻被點燃,然而,此時中國投資者已經被封死在交易所內無法動彈,用一位資深交易員的話就是:被按在哪裡被人(國外投資者)強姦,卻根本無法還手。
就此中國投資者輸在交易起跑線上的悲劇,今年6月4日,筆者在本專欄撰文《中國黃金市場再曝重大缺陷》強調:如果中國黃金市場這一根本製度缺陷不糾正。中國黃金市場在客觀上是一種向國際投資者利益輸送的機制。
該文在金融業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7月份的一次會議上,某交易所的一位領導回應說:對於週五夜盤交易,我們已基本準備好了,但交易和結算要通過銀行,一些銀行不積極。在會後私下交流的時候,他給筆者透露了一個信息:主管部門的一位領導,在你這篇文章上已經做了批示,要求盡快開出週五夜盤。所以,現在不存在我們拖延週五夜盤的問題。
那麼,一些銀行為什麼對周五夜盤不積極呢?原因很簡單,週五要開夜盤,銀行的結算部門和貴金屬部(或金融市場部)就要有人值夜班,就不能酣然享受週末的睡眠了。
這真是非常有中國銀行業特色的思維方式了。要知道,除中國以外,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國家中,外彙和黃金交易都是自北京時間週一早上6:00到週六凌晨近4點,幾乎是5*24小時的連續交易市場。各國不同的交易所雖然開盤時間有先後,但商業銀行均是提供24小時的交易和結算服務的。
外匯黃金市場之所以必須提供24小時的交易服務,根本原因在於確定全球交易的最基準價格:一是各國紙幣間的交易價格;二是紙幣的一般等價物——美元和商品的一般等價物——黃金的交易價格。全球所有其它的商品和金融交易全部都建立在這兩個價格的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提供5*24小時的外匯黃金市場,就是重大殘缺的市場。
換言之,商業銀行和金融業要為客戶提供公平的交易起跑線,必須先行提供24小時的外彙和黃金交易和結算服務,人們並不奢望國內商業銀行一步到位,但是至少在被投資者強烈呼喚的周五夜盤應提供服務。
是提供週五夜盤的服務,還是確保週末酣然入睡?這對中國的商業銀行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就如同哈姆雷特的“生存”還是“毀滅”一樣。但目前顯然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由一個高高在上的貸款發放者、一個中間業務的聯合壟斷者向一個真正的金融投資服務者角色的轉換。
中國商業銀行提供的黃金交易更致命的是其交易佣金之高,令人咋舌。現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給商業銀行的交易佣金是萬分之3,而商業銀行給個人客戶的普遍在萬分之10以上,甚至高達萬分之18,而且是雙向收費!交易一手就要高達400-600元,占到一手保證金的近1%!而國外主流交易都是24小時連續的,主流佣金為點差0.1美元,即0.1—0.2/1619(黃金8月10日收盤價),即萬分之0.616至1.232,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十分乃至幾十分之一。這才是為什麼地下炒金雖無法律保障,卻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如此高的交易佣金,再加上週五夜盤不交易,如害怕被“強暴”平倉出局,除非是天才(而且做長期趨勢投資,盡可能降低交易頻率),否則個人投資者想在T +D上賺錢,那比登天還難。這也是為什麼曾經一度非常火紅的商業銀行T+D業務近來清淡不少的主因——水在兩個碗之間來回倒,每倒一次就少了近1%,能賺錢哪才是怪了!
這就是中國很多商業銀行的現狀,它們更擅長的是從客戶哪里分一杯羹,而不是幫助客戶賺錢後來分享財富。在這種既有商業模式中,一種是全世界最高的存貸款差——利差,在6月7日的首次非對稱降息之前,存貸款利差為3.06%;第二種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的中間業務收費,比如某大銀行,本行的跨地ATM機取款都要被收費0.25%。
正是這種以壟斷優勢,切分客戶既得利益蛋糕的商業模式,使得2011年銀行業的暴利高達1.04萬億元,令某銀行行長自己對此暴利都感到不好意思。銀行業被媒體評價為“一條慵懶的藍鯨”,作為地球上生存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0%以上),靠吃食物鏈底層的中小工商企業磷蝦(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維持自身一百多噸的身體(2011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達到113.28萬億元)。與此同時,中國工商業生存更加困難,2011年10月溫州企業出現大規模破產潮,老闆紛紛跑路,引起總理的高度重視。
如此暴利的商業銀行可以永遠安枕無憂嗎?非也! 6月7日和7月5日的兩次央行非對稱降息,標誌著銀行業美夢已快做到頭了。
兩次降息後,銀行業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可以上浮至1.1倍;貸款利率6.0%,可以下浮到0.7倍,即銀行理論上的最小利差已由原來的3.06%一下子降到0.9%。
銀行業利率市場化從來都是殘酷的洗牌。香港1995年利率市場化後,至2011年,銀行總數由185家減少到145家;美國自1980年開始存款利率市場化,6年中導致了1000多家,資產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存貸機構倒閉,政府和國民損失1500億美元。商業銀行總數由1980年的約1.44萬家減少到1998年的8697家。
各國利率市場化後的經驗都表明,在利差收入銳減之後,銀行業必須從切分客戶原有蛋糕模式,向為客戶創造更多財富並分享的模式轉變。即開拓自營業務和私人理財業務,而這兩個業務的本質都是要從國際競爭對手中爭得更多的蛋糕,即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能贏過對手。
要想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銀行業必須完成幾個轉變:1,在經營思路上要從錢櫃老爺變成真心誠意的金融服務者;2,必須建立國際一流,甚至領先的國際金融市場研究預測能力。若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必須要有開放虛心的心態,借助智庫外腦;3,變從客戶口袋裡拿(難聽點是搶)錢,為替客戶賺錢。為了讓客戶睡的安穩,自己必然寢食難安。
在這個中國商業銀行是會生存還是毀滅的真正大挑戰面前,商業銀行少數人能不能為黃金T+D客戶犧牲大半晚睡眠,就成了第一道最簡單的測試題,如果商業銀行連這點改變都不願做出,未來三年內,中國商業銀行必將遭遇全面危機,並將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情況。
中國的銀行家們,你們還能睡的安然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