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成都青羊宮介紹

成都青羊宮介紹——錦江邊的道教宮觀
2012-08-21

成都市內建築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青羊宮內的一切或許就是這個城市的縮影,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坐下來,叫上一份清茶,靜靜體會這份屬於成都的閒適。

  青羊宮歷史

青羊宮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漢昭烈廟),西望杜甫草堂,東鄰二仙庵。相傳宮觀始於週,初名“青羊肆”。據考證,三國之際取名“青羊觀”。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觀”,在唐僖宗時又改“觀”為“宮”。五代時改稱“青羊觀”,宋代又復名為“青羊宮”,直至今日。

關於青羊宮的歷史,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記》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天寶十五年(775),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而幸蜀,居於觀內。恰好偉大詩人杜甫居住草堂,親見雨映行宮,即景賦詩《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現在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宮觀落成之後,報導象盛極。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記》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這樣一業,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毀於天災兵焚,破壞慘重,已不復唐宋盛況。今所見者,均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陸續重建恢復的,在以後的同治和光緒年間,又經多次培修,解放後又多次修葺,即形成現在的建築規模。

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為當今我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宮傳統的廟會日,又是青羊宮歷史悠久的“花會”日,屆時宮內香煙繚繞,磬聲悠悠,人如潮湧,宮外各種名花異卉爭奇鬥妍,流香溢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青羊宮遊覽

步入青羊宮的第一座建築是山門。原山門建於明代,左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還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右邊塑有白虎像一尊。並有七星樁,上刻有道教秘傳天書云篆,根據中天北斗七星佈局,稱為北斗七星樁。還有龍鳳樁、大石獅一對、龍王井一口等。

現建山門莊嚴宏偉,重疊飛簷。龍虎等吉祥物雕鑲在飛簷壁柱上,雕刻精細,造形典雅。金字橫匾“青羊宮”高懸在山門上方。此匾為清乾隆年間成都華陽縣令安洪德的墨跡,筆力遒勁,為青羊宮的中一大文物。

混元殿是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面積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兩根.柱上雕刻有鏤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像生動活潑。在宋真宗時,真宗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師”,祖師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將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著世界的本原還處於混沌狀態,而祖師開天闢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殿供奉的是“慈航道人”,佛教稱“觀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傳說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後因見世界苦難重重,女子卻沒有出家修行之路,於是便轉世為女身,修奉佛法,為女子開了不二法門,從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真人端坐蓮台,容貌秀麗慈祥,遍灑甘露普渡眾生,故道教和佛教都供奉這位慈愛的“女神”。

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特徵,是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它佈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簷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鬥榫銜接,無一楔一栓。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石板欄杆上兩層均為八角形。每層飛簷都精雕著獅、象、虎、豹,各種獸物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面為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蓮花瓣襯托著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高約3.6米,造型優美,甚為壯觀。雙排擎簷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鑿成。高約4.8米,直徑約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鏤空滾龍抱柱,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是我國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八卦亭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建八卦亭時,將要竣工前夕子時,面對三清殿的石柱盤龍復活,意欲騰雲而去,被月禦值日使者發現,則以神拳定於柱上,現在這個柱頭上還留著那個拳頭印。

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於唐朝,重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清殿基長四十米,為正方形,總面積一千六百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藝術木雕,有一副貼金對聯:“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此聯爲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書。殿前左陳一鍾、名曰“幽冥鐘”,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晨鐘暮鼓,幽遠清晰,給人以更加寧靜的感覺。

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殿內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著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冀、軫。此殿建築宏偉而莊嚴,在全國尚屬少見。

斗姥殿建於明代,為樓底式建築。殿內供奉的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道書中說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個兒子(即九皇),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斗姥額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門日誦晚課仙經》中云“顯靈踪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所以,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天神.

在斗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間所說的王母娘娘。在古代神話有著她的許多傳說,最為膾炙人口的則是她和周穆王的一段交往。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中說: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一纏綿的愛情故事,為人們所共知。道書中說:“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隸焉。”每年陰曆三月三日為蟠桃盛會,傳說這天是王母的誕辰,各路神仙都要來為她祝壽。

左邊祀奉的是土皇地祗,為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靈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書中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天聖后土皇地祗”即民間所稱的“地母”。兩邊分別塑有南斗六星、南極長生大帝(壽星)、和北斗七星。斗姥殿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後苑三台建立在土坡之上。左為“降生台”,原塑一白髮嬰兒,他便是剛出世的老子,相傳老君分身降化於此。右邊是“說法台”,台上塑有老子對關令尹喜說法之像。相傳老君於此處為尹喜講解道法。中間一台是紫金台,又名“唐王殿”。塑有唐王李淵夫婦之像和其子李氏民之像。

三台按中軸線對稱格式佈局,十分嚴謹。唐五殿居軸線正中上方,另二台分別於左右兩側,平面布避呈三角鼎立之勢,正應天上“三台星”之局。同時也形成了青羊宮整個建築群的有力壓軸。

玉皇殿,原殿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後因危樓拆除。現新殿建於1995年,樓底結構,殿內樓上供奉玉皇大帝,樓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後供奉紫微大帝和真武大帝像。

  銅羊兩隻都是黃銅鑄成。長90厘米、高60厘米,俗稱青羊。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大學士張鵬翮(別號信陽子)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的,以負青羊宮之名的。其底座有記事性詩文:“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下款有“信陽子題”四字。單角銅羊其實是十二屬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相傳這只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羊頸部補疤處原有“紅梅閣”三字)。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