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真諦
2012-08-13
無名氏
博主的話:很多朋友想了解些這方面的內容。古代人的話,已經很難理解了。真的東西,人們已經不了解了。就看看近人的榜樣。李前輩講的,簡單易明。做起來,不易。
百歲真諦
《長生不老訣》——257歲的中國長壽氣功養生家李慶遠(轉)
257歲的李慶遠中國長壽氣功養生家李慶遠,生於清康熙十八年,死於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歲。據報導是世界最長壽者。李慶遠原籍雲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勳曾於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劉的採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誌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老人去世後,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導,但當時卻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懷疑和否認,後來經多方考證,才得到證實。
長生不老訣《長生不老訣》是李慶遠給後人流下一本書,大概是民國時期出版的。附文如下:
長生之術,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於言延齡。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於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返老還童之機,皆係於是。
打坐之道,行體端莊,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時中,行往坐臥,心似泰山,不動不搖,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貴行於富貴,素貧賤行於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能如此,則不必參禪入定,便是肉身仙
降心之法,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分內外,絲毫慾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覓頭尋尾,或靜有所見聞,現出無數幻象,則心生敗壞,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至於煉性,如理搖琴。慢則不應,促則玄斷,。緊慢得中,則琴調美。又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錈。鋼鐵得中,則劍利矣。真旨如此。煉真性者,宜深體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私慾渾忘,即超欲界。塵境葷忘,即超色界。不著空相,即超無色界。超此三界,則煩惱不生,邪魔遠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無適之謂。信者決然無疑、真實不虛之謂也。能手敬信,即是聖賢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親信。可見聖人亦從次下手。
斷緣者,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般聰明,皆為所蒙。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則機械之念生。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干時求利事作。於是乎紛紛擾擾,塵緣擾人,心無片刻安,神無片刻定,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古人曰: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繫於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於心,則塵緣自斷矣。古人修長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於收心,則又進一層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靜則生慧,動則昧矣。人情迷於幻境,以為真實,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離道愈遠。若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著一物,心與道合,名曰歸根,歸根不離,名曰定靜,歸根定靜之後,其心泰然,內無所看,外似無為,不垢不淨,毀譽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各守其中,各行其常,與時常息,此為上智。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癒深,易隨起隨治,勿令不動,調和純熟,自得安閒。無晝無夜,行往坐臥,應事接物,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安養,勿令煩惱,少得安逸,漸漸訓狎,惟益清遠,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事,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財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亂我心神者,宜遠避之。簡事之旨,如是而已。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福禍隨之。能先見者,時刻防微杜漸,而消之於無形。然事有不可費,物有不可棄者,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生煩躁,自病其心。最難除者,莫過色欲。當知色有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即是o,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見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觀真者,達人之先覺。夫定者,出俗之極地,至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者事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心於定,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泰定。
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於本性之固有,故曰天光。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莊子曰: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養,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能如此,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李慶遠談《道德經》
《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之首,讀懂一部道德經,其他百經皆通,成仙得道,只此一部經就足夠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千百年來,由於它用隱語寫成,後人都想弄懂它,翻譯此經的人真是汗牛充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弄得後人無所適從,不知此經從何入門。
欲知前面三叉路,問路需問過來人。那些沒有得道的人的翻譯,是妄加猜測,只有得道的高人的解釋才是真正的解釋。
中醫氣功養生家李慶遠,活了257歲,而動作不衰,上山採藥,趕集賣藥,形同壯年,被人們譽為神仙。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打坐練功,還經常的練練拳術,活動四肢。他練功悟道修道二百多年,總結出大道《道德經》五千言,只不過“慈、儉、和、靜四個字也,善養生者,必須以慈儉和靜為根本也。
慈: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年也。
儉: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於飲食則不傷脾胃,儉於嗜欲則聚其精神,儉於言語則養其氣息,儉於郊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儉於思慮則消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得一分之益。
和: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故易曰:和氣致鄉祥,乖氣致戾也。
靜:身不過勞,心不妄動也。蘇誌全所謂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糜鹿行於左右而目不瞬。此靜之致也。 (就是財色不動心)
《養生自述》
中國長壽氣功養生家李慶遠,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死於民國二十四年(1
679- 1935),享年256歲。李慶遠原籍雲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
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勳曾於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
老人,劉的採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誌上,同時刊登的
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
長壽之人,必然引起人的好奇,希望其貢獻長壽養生秘訣。李慶遠在他25
0歲這年,寫了一篇《養生自述》,算是貢獻出了長壽秘訣。
全文如下,雖文言行文,但並不難懂:
予年二百五十,而動作不衰,人其我為神仙乎?
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禀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禀氣厚,濫用
而戕賊之,亦足以促壽。
如燭有長短,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若置長燭於風中,則其燼也自速。
護短燭於籠內,則其滅也必遲。養生之道,亦如是也。
然上古之人,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曾稍衰。今人則不然,未及半百,
而龍鍾衰老矣。豈時世不同,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耶?非也。養生之道不同
也!
古之人,法於陰陽,調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
相俱,泰然百歲以上,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
今之世,事物繁於古,機械甚於前;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於生樂,務快其心。如此,
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鍾衰老,其可得乎?故山野之人,恆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
野之人,作息有時,起居有常,無名利之係其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
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機械生於內,
名利擾於外,而狗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係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
片刻安,膠擾不休,故足以促壽也。
陸清獻公嘗曰:“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
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 ”
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藥、煉金丹也。
老子之言曰:“毋勞女形,毋搖女精。”毋使女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神,
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此中妙旨,庸人忽之。
昔人有論致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
蓋人心能慈,即不害物,即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和也。
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欲則聚精
神,儉於言語則養氣息,儉於交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儉於思慮
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份,即受一份之益。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
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也。蘇老泉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於右而目不瞬”,此靜之所致也。《道德經》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
此善養生者,所以必以慈、儉、和、靜思字為根本也。
眠食之事,於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
過久則精氣耗散。餘生二百年,從未食過量之食,與夫作長久之酣眠,蓋以此也。
且不僅此,凡細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傷。喜怒哀樂,過度則傷。談
笑食息,失時則傷。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也。損傷之極,即可
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極視、耳不極聽、坐不過久、臥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及飢極而食,不及渴極而飲。無喜怒哀樂之係其心,
無福貴榮辱之動其念也。
昔人曰:“飢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
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 ”此語警惕,足為養生
者圭臬,謂非得個中三昧而能語此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