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毛澤東和周世釗談抗美援朝戰爭
作者:周彥瑜 吳美潮
文章發於:天津日報 更新時間:2010-6-28

毛澤東和周世釗談抗美援朝戰爭

作者:周彥瑜;吳美潮 發佈時間:2009-11-14

父親周世釗和毛澤東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同學,他們情意拳拳,過從甚密,書信來往不斷,相知相交63年。現根據周世釗記述,將毛澤東和周世釗交往中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幾次談話整理如下:

  幸福的會見

1913年春天到1918年夏天,毛澤東和周世釗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和第一師範學校同班學習了5年半。畢業後, 他們走上了社會,又一起共同奮鬥了9個春秋,直到1927年後才分開。尤其是在1918年到1921年的3年中,毛澤東和周世釗同為新民學會的骨干成員, 一起為了“改造中國與世界”而奮鬥,並且常常寫信互勉。 1920年3月,毛澤東從北京給周世釗寫信,說:“我想你現時在家,必正綢繆將來進行的計劃,我很希望我的計劃和你的計劃能夠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動也能夠一致。我現在覺得你是一個真能愛我,又能於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計劃和行動能夠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直到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周世釗以第一師範學校代理校長的名義專門致電向毛澤東致敬。毛澤東不久就回電:“希望先生團結全校師生,加緊學習,參加人民革命事業。”自此,周世釗和毛澤東又恢復了密切聯繫。

1950年9月下旬,毛澤東邀請周世釗和王季範偕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 9月30日中午,周世釗到達北京。周世釗從同學中獲悉,當毛澤東會見他們時,問起他的情況,江青還在旁邊插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同學?”毛澤東說:“這位同學相當老實憨厚,就是膽子小。 ”10 月1日,周世釗受邀到天安門觀禮台參加國慶觀禮。 10月5日,中南海來電話說毛澤東要接見他。

1927年分別後,兩位老朋友23年後終於相見。周世釗稱此次見面為“幸福的會見”。握手寒暄後,毛澤東笑容滿面地問了周世釗到京後的情況。毛澤東問周世釗到京以後會見了哪些人?周世釗說見了徐特立、謝覺哉、熊瑾玎、王季範。毛澤東對周世釗說:“約他們來談談好吧?他們沒到以前,我們到外面走走,如何?”

毛澤東和周世釗回到中南海已是傍晚時分,幾位約請的人都已到齊。周世釗向毛澤東提了一個要求:“第一師範的師生,懇切希望得到你的指示,請求為他們題幾句話。”

毛澤東當即表示滿足全校師生的要求,並對徐特立說: “你是一師的老教師,也寫幾句話,給他(周世釗)帶回去吧!”

  我們有力量有把握打好這一仗

1950年10月27日上午,毛澤東再次召見王季範和周世釗。毛澤東饒有興趣地談論起宗教和哲學問題。周世釗感到很奇怪,於是問道:“主席今天為什麼有這種閒情來談宗教和哲學這些問題呢?朝鮮局勢不是很緊張嗎?”

毛澤東從容答道:“朝鮮局勢日趨緊張,這段時間,我們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天是睡不著的。但是,今天我們可以高枕而臥了。”

“這是為什麼呢?”周世釗很不解。

“因為我們的志願軍已經出國了。”毛澤東透露了這個消息。

這是周世釗和王季範之前沒有聽到的消息。周世釗一方面感到興奮,一方面更感到擔心,因而提出一個問題:“有勝的把握嗎?”

毛澤東說:“不錯,我們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以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方面向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可是黨內有很多人不同意。”

周世釗又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它不在朝鮮戰場上打而派大軍從我國海岸登陸怎麼辦?”

毛澤東說:“它不敢,那樣做我們也不怕它。我們有《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它如果向我國進攻,就會引起蘇聯的參與。蘇聯參與,不一定要派兵東來,它可以在幾天之間用兵西向,席捲歐洲,歐洲是美國必爭之地,它要照顧歐洲。自然也就無力入侵我國了。”

周世釗繼續發問:“假如美帝用飛機濫炸我國的重要都市呢?”

毛澤東繼續分析道:“它也不敢,因為這同派兵登陸,同樣是侵略。”

在毛澤東剖析了上述論點後,周世釗又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只有我國抗美援朝,蘇聯卻坐視不理呢?”

毛澤東笑著說道:“這個仗,我們有力量有把握打好,不必要蘇聯參加。我看美帝的侵略行徑,一定會徹底失敗,不管它怎樣掙扎,終究是黔驢技窮,在中朝人民共同抗擊之下,它是一定不能得逞的。”

  他們沒有希望打到鴨綠江

1951年3月,湖南省教育廳同意周世釗到北京的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一年。

1951年5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毛澤東派秘書田家英到政治研究院接周世釗和蔣竹如去中南海聚會。見面後,毛澤東高興地告訴他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毛澤東又說:“我們在朝鮮戰場上的形勢是越來越好,造成這種好形勢主要依靠我們志願軍的勇敢和機智。他們現在層層挖掘坑道,這些坑道都在山底下,縱橫溝通,隨意出入,飛機炸不垮,大砲轟不壞。敵人不好攻,我們卻可出去,萬一失了第一線,還有第二線、第三線。這都是志願軍指戰員想出來的好辦法。像我們在北京的人就不一定想得出這種辦法。”

1951年9月的一天,毛澤東約在政治研究院學習的周世釗、李思安、蔣竹如等5人到中南海共進晚餐。席間,毛澤東很高興地告訴在座的人:“抗美援朝戰爭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主要是由於我們志願軍的機智勇敢,不斷提出新的對付敵人的好辦法,坑道戰就是新辦法之一,現在挖掘了許多層的坑道,敵人想要破壞這些坑道是很不容易的。一個美國記者說:"美國的軍隊再花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我看再打200年,他們也沒有希望打到鴨綠江。”

周世釗聽後感到很興奮、很激動。毛澤東又問李思安:“你還記得驅張運動時向北洋軍閥政府的國務總理請願,在新華門坐冷板凳的事嗎?”李思安答道:“當然記得。那是您在領導,已是30年以前的事了。”

  抗美援朝是了不起的事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後,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在賀龍率領下,於1953年10月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周世釗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湖南分團,到鐵路沿線慰問志願軍鐵道兵團。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周世釗和毛澤東大概在1954年見面時,又一次談到了抗美援朝戰爭問題。

周世釗感嘆:“1950年的那場抗美援朝戰爭,真是夠緊張的啊!那時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全國人民得到解放, 建設新國家是大好機會。人民希望和平建設自己的國家,那時您就決定抗美援朝,派志願軍到朝鮮作戰。我當時怕影響我們的和平建設,但後來居然把美帝國主義打敗了。”

毛澤東說:“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問題,1950年10 月我就跟你談過。我們不希望速戰速決,我們要進行持久戰。我們要一步一步地消滅它的有生力量,使它每天都有傷亡。它一天不撤退,我們就打它一天;它一年不撤退, 我們就打它一年;它十年不撤退,我們就打它十年。這樣一來,它就傷亡多,受不了。到那時,它只好心甘情願同我們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只要它願意和平解決問題,我們就可以結束這場戰爭。這就是說,美帝侵略朝鮮之戰,不管它怎樣掙扎,它一定要徹底失敗。我們那時基本上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槍的武器,依靠戰士們的勇敢精神,依靠中朝人民的支持,依靠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同情與支持與美帝國主義打仗。戰爭的結果,完全證明我們的估計是正確的。中朝人民勝利了, 美帝國主義失敗了,這就是歷史的結論。抗美援朝這一仗,我們不僅打出了軍威,而且打出了國威。抗美援朝這一場戰爭我們雖然付出了代價,但是經過抗美援朝這一場戰爭以後,我們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看來我們打這場戰爭還是值得的。”

周世釗又小心地問:“毛岸英同志也到了朝鮮,但是他剛剛出國不久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是不是和彭老總沒盡到責任有關?如果您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朝鮮戰場上,我看他是不會犧牲的。”

毛澤東想了想,說:“不能這樣說。岸英的犧牲,責任完全在美帝國主義身上。岸英是為保衛中國人民、朝鮮人民的利益,為保衛我們祖國的安全而出國作戰的,他是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為保衛世界和平事業而犧牲的。彭老總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不能去責怪他。當時,我得到岸英在朝鮮戰場上不幸犧牲的消息後,我的內心是很難過的,因為我很喜歡岸英這個孩子。岸英犧牲以後,當時有人提議要把他的屍體運回國來安葬,我沒有同意。我說岸英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抗美援朝,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就把他的屍體安葬在朝鮮的國土上,讓它顯示中朝人民的友誼,讓中朝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不必把他的屍體運回國來安葬。當然你說如果我不派他到朝鮮戰場上,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也是不錯的。但是,我是黨中央的主席,在那種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我是極力主張發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後來得到黨中央的讚成,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這個決定得到了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很快就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運動。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人人都像我一樣,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上戰場,光派別人的兒子去上前線打仗,這還算個什麼領導人呢?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個青年人,他從蘇聯留學回國後,到農村進行過勞動鍛煉,但他沒有正式上過戰場。青年人就是要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要在戰鬥中成長。基於這些原因,我才派他到朝鮮去的。”
文章來源: 天津網-天津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