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道爾: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作者:恩道爾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0-7-13
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書摘之四
全書見:http://www.wyzxsx.com /Article/Class10/200910/110831.html
威廉•恩道爾
第三章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歐亞大陸權力分佈的變化,將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1945—2008年的整個時期,美國對中國的基本軍事和地緣政治政策從來沒有偏離它的核心戰略。然而美國的戰術,從大棒外交到胡蘿蔔加大棒外交,則有相當大的改變。大棒外交指直接使用武力;胡蘿蔔加大棒外交在某種程度上更有欺騙性,但從長遠看兩者對中國的主權都很危險。任何時候,美國都保持著“分而治之”的整體戰略。
這個戰略的根源在於英國皇家地理學家麥金德所提出的地緣政治原理。麥金德認為,英國以及後來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防止歐亞大陸的兩大強權--俄羅斯和中國以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團結起來。
與有影響的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有密切往來的大多數美國對外政策精英的頭面人物都學習過麥金德的地緣政治戰略。其中包括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他曾擔任過基辛格的助手,基辛格曾為尼克鬆在1972年改變對華政策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還包括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前駐華大使老布什;以及老布什在中情局的老朋友、駐華大使李潔明。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都是麥金德地緣政治的倡導者。不過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他們很少公開對麥金德表達感激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洛德、老布什和李潔明三位駐華大使,不僅都是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這一美國對外政策精英團體的高級成員,事實上還都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都曾是勢力很大的耶魯秘密團體骷髏會的成員。小布什、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和他主管的曼哈頓原子彈工程的助理喬治•哈里森也都是骷髏會成員。
耶魯精英團體骷髏會是個秘密組織,據說甚至其成員身份都要永久性地保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洩露出來的信息已經足以確認,二戰後美國戰略,尤其是軍事政策的大多數決策者都來自骷髏會。骷髏會的兩位成員,史汀生和哈里森向新接任還欠缺經驗的杜魯門總統建議對日本使用原子彈,那時日本已經一敗塗地。其目標不是早日打敗日本,因為這不過需要多等幾個月而已,史汀生很清楚日本已經在事實上被打敗了。更確切地說,史汀生、哈里森以及其他華盛頓權力圈裡的人想用軍事史上最恐怖的武器,向斯大林和前蘇聯紅軍發出信號,不要進一步東進日本。
某些精選的美國政策精英確定了戰後美國對華政策。其中大多數人均屬於顯赫的洛克菲勒家族,特別是約翰• 保羅三世和他的銀行家兄弟戴維•洛克菲勒圈裡的人物。
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他們的目標始終是維持歐亞大陸和整個亞洲的緊張戰略,不論是逼迫日本出於對失去美國保護的擔心而採取跟從美國的政策,還是通過全球化和外包將美國製造企業轉到中國,為正在破產的美國製造商提供巨額利潤。
美國對華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對這個亞洲潛在經濟巨人的控制--控制中國的能源發展、經濟發展、國防政策和中國的未來。截至2007年,伴隨美國過度使用武力、蹩腳的戰爭和對伊拉克、阿富汗的佔領,這種控制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儘管華盛頓政策的根基仍然是美國的軍事霸權,美國的全方位主導戰略卻日益轉向使用“人權”和“民主”作為心理戰和經濟戰的武器,圖謀遏制和控制中國及其對外政策。
美軍非洲司令部:五角大樓的資源戰爭戰略
2008年10月1日,在美國金融市場處於一片混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少公開報導的事件。五角大樓設立了一個單獨的新司令部--美軍非洲司令部或簡稱非洲司令部。以非洲次大陸上大約53個非洲國家為重點,創建這個單獨的軍事司令部,是華盛頓對它日益失去非洲這個被遺忘的大陸的原材料經濟控制權的最初反應。中國,而不是恐怖主義,是美國不公開說出對非洲進行新軍事關注的原因。
美國國防部的新作戰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負責美軍在非洲的軍事行動,處理與53個非洲國家的關係,包括除埃及之外的所有非洲地區。
在與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協商之後,布什政府在2007年 6月做出了設立專門機構處理非洲軍事事務的決定,這個時間點距北京政府與41位非洲國家元首共同召開前所未有的峰會,討論聯合經濟合作和貿易僅僅7個月。非洲司令部的總部設在德國的斯圖加特。
除南非、尼日利亞、安哥拉、莫桑比克這樣的富油國之外,為什麼在忽略了非洲五十餘年之後,華盛頓現在會把非洲作為如此優先的重點,決定投入可觀的資源來為這個大洲設立專門的軍事司令部呢?
資源戰爭: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
答案在五角大樓文件《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裡。該文件提出,美國陸軍戰略的目標是橫掃和主宰整個宇宙,而不僅僅是地球。它呼籲建立“遠征型、適於實施戰役作戰的高質量陸軍,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針對任何對手--即使在長期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全方位主導衝突”。 歷史上還沒有哪支軍隊提出過如此野心勃勃的目標。
與設立非洲司令部關係最大的是這份文件預見到,至少在今後“三五十年裡”,美國將會捲入若干場持續的戰爭以控制原材料。
明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五角大樓的文件提出,“隨著美國在全球完成對自然資源和海外市場的控制,我們面臨著重新面對由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所造成的對傳統安全形成威脅的可能”。
用經濟來衡量,2008年地球上唯一“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是中國。中國正在全球尋找和收購資源能源,以獲得石油、金融和其他原材料的安全,並支撐其驚人經濟增長計劃的持續進行。
用軍事和能源來衡量,唯一的“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是俄羅斯。在從石油到天然氣到發達工業經濟所需的幾乎所有金屬和原材料的供應上,俄羅斯均起到戰略性作用。在戰略性資源的供應方面,除了南部非洲之外,俄羅斯是不在美國直接控制之下的關鍵國家,這是1991年以來促使華盛頓使用北約包圍俄羅斯這個對抗性軍事政策的重要因素。
五角大樓和華盛頓政策圈的重大關切是,俄羅斯和中國將可能會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之內深化經濟甚至軍事合作。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說的那樣,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將會受到根本性挑戰。
五角大樓《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這份文件,是安德魯•馬歇爾精心設計的戰略學說的延伸。馬歇爾是個隱士般的未來主義戰略規劃家,他1973年從蘭德公司來到五角大樓,由尼克松總統提名擔任為他特別設立的五角大樓戰略淨評估辦公室主任。馬歇爾擁有獨特且聞所未聞的地位,他只向國防部長報告工作。
至今,馬歇爾仍以87歲高齡負責五角大樓的長远战略,數十年來他培養了大量的徒子徒孫實施他所謂的軍事革命(RMA)。他的門生包括迪克•切尼、唐納德• 拉姆斯菲爾德、保羅•沃爾福威茨、理查德•帕爾和其他大量的戰爭鷹派分子。就是這個馬歇爾在2001年說服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在俄羅斯邊界外部署戰略性彈道導彈防禦設施以使美國達成核主導地位的長期夢想,使美國擁有對俄羅斯進行首次核打擊、摧毀其報復能力的能力。
美國對核主導地位的追求,是理解俄羅斯為何在2008 年8月對看似小打小鬧的在南奧塞梯的挑釁以及對美國希望將烏克蘭納入北約,做出強烈反應的真正背景。馬歇爾還是拉姆斯菲爾德災難性的伊拉克戰爭戰略的設計師。他提出用“電子戰場”、與因特網相聯的“聯網”士兵和全球定位偵察來進行這場戰爭。不過,布什總統迫於壓力解除了拉姆斯菲爾德的國防部長職務,馬歇爾則繼續擔任他的淨評估辦公室主任,紋絲未動,這就是他的權勢。
美國奪取資源的“永久戰爭”計劃
《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文件透露了許多相當重要的戰略立場,這些立場已經被美軍官方採納為正式條令。在這份文件的前言裡,美國陸軍預計後冷戰世界將呈現出 “永恆戰爭”的前景。
中東和中亞地區石油和軍事分佈示意圖負責起草這份文件的五角大樓官員斯蒂芬•斯皮克斯將軍在前言裡寫道:
與前些年相比,2008年這份文件存在根本區別。今年,我們理順了事情的核心,在目標、方法和手段上用簡短的描述說明了我們的現代化戰略--我們打算怎樣使用陸軍裝備體係來達成最終的狀態。這個狀態是:用可以得到的最好裝備武裝士兵,使陸軍成為世界上最具威力的陸上力量,具有全方位主導能力。
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持續衝突的時代,這場衝突將繼續對我軍構成壓力。為了把仗打贏,我們需要從長遠角度裝備陸軍--使我們的士兵得到必需的裝備以在各種各樣的衝突中完成使命。
這份五角大樓文件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持續衝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我們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冷戰時期更模糊、更不可預測。”
這份文件描述了它所計劃的持續戰爭時代的主要特徵。除了常見的有關恐怖主義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誇張說法,自基辛格在福特政府時期制定《第200號國家安全戰略備忘錄》以來,美國陸軍公開宣布,在其“官方使命”中,包括在富有原材料的國家控制人口的增長。
這份文件將“人口增長”列為對美國及其盟國的主要安全威脅,並呼籲發動戰爭來控制人口資源。它把兩者聯繫起來:
人口增長--特別是在欠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將會引發“年輕人口爆炸”,這些年輕人認同反政府和激進的意識形態,潛在地威脅政府的穩定。
不斷增加的人口和不斷擴展的經濟所消耗的食品、水和能源的數量將不斷上升,這將引起資源競爭,控制這些資源的國家或實體將以此作為安全計劃的一部分。
五角大樓的這兩個官方重點,即控制在富有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的所謂“年輕人口爆炸”,防止中國和俄羅斯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水和能源,是美軍設立非洲司令部的真正原因。
2006年11月,北京接待了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此前美國外交界從未想像過有此必要,因為美國認為自己已經控制了非洲資源。然而,僅數週之後,喬治•W布什即簽署了設立非洲司令部的總統令。
在冷戰期間,美國在非洲的政策主要依靠暗殺,暗中挑動內戰,或與英國、法國、葡萄牙、比利時等兇殘的前殖民國家合作,來控制非洲及其龐大的礦產財富。看到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受到中國的尊重、得到有尊嚴的接待,中國向非洲提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貿易協議,但卻不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附加條件,或像美國那樣強加條款,美國的反應就不僅僅是警惕了。
從達爾富爾(在那里中國石油公司已經贏得了蘇丹政府的主要石油開採權)到尼日利亞、乍得,再到南非,華盛頓正在採取行動試圖對抗中國在整個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
正如五角大樓新戰略文件把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人口確定為威脅,它還強調了未來戰爭的方式正在發生範式轉變。它提出:
“陸軍最近公佈了最新野戰條令FM30。該條令勾畫了在不確定的未來實施作戰的藍圖,其將作為推動美國陸軍組織變革、訓練、領導者培養、人事政策、設施和物資發展的主要動力。
FM30條令將指揮官同時實施進攻性行動、防禦性行動、維持穩定行動和民事支援行動的方式予以機制化。 FM30條令明確了一個事實,21世紀的軍事任務需要士兵在居民區和多樣文化的環境裡採取行動,而不是迴避這些因素。 ”
作為戰爭武器的“人權”
與其對俄羅斯潛在威脅的政策不同,美國對在亞洲及以外地區興起的中國經濟勢力,最初採取的政策是使用鮮為人知的“人權”、“民主”作為21世紀版的鴉片戰爭的戰爭武器,迫使中國敞開自己,接受美國的超級大國統治。當然,中國政府對此絕不會歡迎。
據美國國會一份官方報告統計,1999 ̄2006年,美國“使用或劃撥了約1.1億美元用於在中國實施與民主相關的項目”。
這份國會研究報告補充說:
“2000財年統一撥款法為設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提供 100萬美元用於西藏,100萬美元用於資助對中國的研究。2001財年國會授權最多達200萬美元用於西藏。2002財年國會撥款1000萬美元用於在中國和中國香港幫助支持民主、人權和法治的活動。其中包括最多達300萬美元用於西藏。2003財年國會提供1500萬美元用於在中國實施與民主有關的項目,其中包括最多達300萬美元用於西藏,300 萬美元用於國家民主基金會。”
根據美國國會的這份官方報告,得到國會合法授權的美國政府官方援助,用於促進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民主的經費,從2000財年的243.5萬美元,上升到2006財年的3369.5萬美元,在6年時間裡增長了14倍。顯然,華盛頓對在中國特別是西藏促進特定版本的民主越來越熱心。
值得重視的是,2004年美國國務院內部進行了調整, “民主、人權和勞工局變為中國民主項目的主要管理單位”,該局由美國國國務院負責民主和全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保拉•多布里揚斯基博士領導。
美國國務院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稱:“自2001年到任後,助理國務卿還兼任西藏問題的特別協調員。這個身份,使她成為美國對西藏政策問題的負責人,其職責包括:支持中國人與達賴或其代表對話;促進西藏的民主;保護西藏的特殊文化、信仰和語言。”
多布里揚斯基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前蘇聯軍事和政治問題,在就任該職之前是對外關係理事會的高級副總裁和華盛頓辦公室主任。在對外關係理事會工作期間,她曾是首位關於俄羅斯和歐亞大陸事務的喬治•F。凱南高級學者。她還曾被提名為國家民主基金民主服務獎章得主和國際共和黨研究所珍妮•柯克帕特里克獎得主。如前所述,國家民主基金會和國際共和黨人研究所,是美國國務院在世界各地感興趣的地區進行政權更迭的兩個主要工具。
多布里揚斯基與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聯繫不是偶然的。她的官方履歷寫著,她到國務院任職之前曾任國家民主基金會副主席,還擔任過“自由之家”理事會的成員。 2006年,“自由之家”的主席是中央情報局前局長伍爾西,理事會成員有布熱律斯基。此外,多布里揚斯基博士還曾做過哈得遜研究所的高級學者,該研究所是華盛頓最狂熱的新保守主義鷹派智庫之一。
多布里揚斯基還是新保守主義智庫新美國世紀工程的成員。在參與新美國世紀工程期間,多布里揚斯基簽署了該組織的公開呼籲書,“擁護美國在保護和擴展對我國安全、我國繁榮和我國原則有利的國際秩序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
多布里揚斯基還在新美國世紀工程於1998年1月26 日致比爾•克林頓總統的公開信上簽名。當時正值美國正式發起入侵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之前約 5年,這封信敦促美國總統下令進攻伊拉克,理由是對伊威懾已經失敗。信中提出:“唯一可以接受的戰略是根除伊拉克有能力使用或威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性。近期,這意味著在外交上已經失敗的情況下有採取軍事行動的意志。遠期,它意味著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政權。”
與多布里揚斯基一道在關於伊拉克的公開信簽名、後來在小布什政府任高級職務的人員有: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美國貿易代表、後來的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常務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常務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助理國務卿約翰•博爾頓,助理國防部長彼得•羅得曼,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艾略特•艾布拉姆斯和扎爾梅•卡利扎德。
因此,多布里揚斯基利用其在國務院的職位,公開積極推進對顏色革命的支持(美國政府給予經費)就一點都不令人驚訝。據倫敦《衛報》2005年3月3日報導,2005年多布里揚斯基呼籲“在各個國家和各種文化里廣泛開展民主運動、建立相應機構……在我們的世界裡結束暴政。 ”2005年2月下旬,作為對在倫敦發生的反敘利亞遊行的反應,多布里揚斯基聲稱:“就在上週,(美國)總統在捷克首都指出,在格魯吉亞有'玫瑰革命',在烏克蘭有'橙色革命',最近在伊拉克有'紫色革命 '。在黎巴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雪松革命'的跡象。”
在2004年多布里揚斯基控制了美國國務院,包括設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西藏的活動和機構之後,她的作用顯然成為華盛頓長期以來加大對北京施壓的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國式民主和原材料市場
美國對中國的新鴉片戰爭的主要目標,委婉地稱為“促進民主”,但實際上瞄準的是中國的關鍵原材料來源。
美國將目標設定在緬甸、蘇丹、中國內部,以及達賴喇嘛在西藏的組織和在美國操縱下的“法輪功”邪教組織。為了實現其目標,美國秘密情報機構轉而利用它們精心設立的各種非政府組織作為工具,使用“違反人權”和“削弱民主”作為戰斗口號。
這些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情報機構用來對付“不合作”政權的非常有效的“軟戰爭”方式的一部分。他們慣用的方法是通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國際媒體上發動大規模的輿論宣傳,指責對像國違反“人權”。對人權的界定,當然是他們說了算,而且他們自身不接受類似的批評。這是在美國政府控制下的遊戲,從國務院到情報界,美國政府機構隱藏在一小撮極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的背後。
在20世紀80年代羅納德•裡根任總統期間,美國情報機構和國務院開始花費數十億美元設立精心部署的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和表面意義上的慈善機構,將此作為美國全方位主導整個世界這一努力的側翼。一位澳大利亞學者邁克爾•巴克將這個過程稱為,“新美國人道主義工程,人權攻勢”。
在新世紀初,這項工程已經演變為擴展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最有效武器之一。它還設法迴避了西方媒體的審查。美國協調使用由它資助的各種人權和支持民主的掩護機構,如國家民主基金會、人權觀察和開放社會研究所,巴克將其描述為:“相關活動的鬆散聯盟,這些活動聯合起來構成新美國人道主義工程,通過提供'道義偽裝'和根據它制定的人權標準制裁'對法治的破壞',使美國帝國主義維持下去。”
這就是華盛頓在強行改變緬甸政權時使用的武器,它採用了類似顏色革命的破壞穩定模式,2004年華盛頓以這種方式將腐敗但對華盛頓友好的獨裁者送上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領導崗位。在緬甸,它以“袈裟革命”為人所知,袈裟是進行抗議的佛教僧侶穿的長袍。
緬甸:袈裟革命
美國決定以武力更迭伊拉克政權的決策實際上在2001 年9月11日之前就已做出,同時美國已經在改變對華政策。然而,與美國對當時經濟脆弱但軍力仍很強大的俄羅斯的政策不同,美國對華政策所採取的是某些人所謂的“軟實力”選擇。美國對中國施壓的主要武器是“民主”和“人權”。這聽上去自相矛盾,但在美國看來,這並不矛盾。
華盛頓對中國發動新人權攻勢,把焦點放在緬甸、中國內外的法輪功分子、蘇丹南部富油區達爾富爾和中國西藏。
美國用“人權”破壞中國穩定的行動開始於2007年 10月的緬甸,它是位於中國以南的前英國殖民地,美國此舉是為了扼住中國的咽喉。
CNN新聞圖像展示了穿著黃色長袍的佛教僧侶湧上緬甸華盛頓仍喜歡把緬甸稱為Burma,這是殖民時期的英文名稱;緬甸政府已經把英文名稱改為Myanmar。 --譯註首都仰光街道遊行,要求獲得更多民主自由,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是具有重大地緣政治影響的戰鬥。
緬甸這個國家的大小相當於小布什的家鄉得克薩斯州,它的悲劇在於它的民眾被他人利用,成為一出大戲的人體道具,而劇本都是別人寫的。寫劇本的是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民主基金會、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自由之家”、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後者是與美國軍方和情報界有聯繫的機構,用來訓練骨幹,在世界各地按著美國的戰略議程以“非暴力”方式進行政權更迭。上一章提到過,美國政府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塞爾維亞發動顏色革命所使用的就是這些非政府組織和機構。
與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或在俄羅斯周邊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國家所煽動的各種顏色革命一樣,緬甸的“袈裟革命”也是在華盛頓操縱下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權更迭行動。美國政府對行動的指導具體到穿袈裟的僧侶“蜂擁”的方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鬧事細節,互聯網博客,各抗議團體之間的手機聯繫以及能快速分散和重組的組織精良的抗議小分隊。但在2007年9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犯了個大錯,在新聞中提到國家民主基金會積極參與了緬甸的抗議活動。
實際上,美國國務院承認支持了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緬甸的活動。如前所述,國家民主基金會是一個美國政府出資的實體,設立這個機構的目的就是支持美國對外政策目標,做中央情報局在冷戰時期做的那些事,但表面上以動機單純的非政府組織的面目出現。同樣,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策動緬甸政權的更迭。
據報導,2003年10月30日美國國務院在吹風會上表示:“恢復緬甸的民主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優先對外政策目標。為達此目的,美國一向在緬甸內外支持民主活動家及其努力… …美國也支持國家民主基金會、開放社會研究所和'因特網新聞'這樣的機構,支持這些機構在該地區內外進行廣泛的民主活動。”
那麼美國在東南亞的優先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呢?它聽上去很高尚,並讓美國國務院顯得無足輕重。然而,它們的“民主促進活動”卻有著惡毒的隱蔽議程,它的目標直接指向北京的地區穩定,包括能源安全。
如同在巴爾乾和中亞,美國國務院在緬甸大量的反政府機構中招募和培訓重要的反對派領導人。至少從2003年起,它每年向國家民主基金會注入 250多萬美元巨資用於開展在緬甸的活動,以實現政權更迭。美國在緬甸進行的政權更迭行動--袈裟革命,主要是按照國務院的授意,在靠近緬甸的泰國清邁美國總領館進行,泰國政府對美國在泰國的軍事和情報存在很友好。
據報導,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活動分子直接在美國進行招募、接受培訓,然後送回緬甸國內組織抗議活動。美國國務院和國家民主基金會出資贊助緬甸境內的主要媒體,其中包括《新時代》雜誌,伊洛瓦底和緬甸民主之聲電台。
夏普是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的名稱完全是欺騙性的,他是緬甸僧侶領導的非暴力抗議活動實施政權更迭的組織協調人,更準確地說,是這場活動的戰術理論家。如前所述,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本身,也是美國國會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個延伸,其使命是在世界關鍵地區促進有利於美國的政權更迭。
自從1989年以來,夏普的研究所在緬甸一直很活躍。此前不久,緬甸政府屠殺了約3000名抗議者以平息反對運動。美國中央情報局特種行動人員、前駐仰光武官、秘密行動專家羅伯特•赫爾威上校,於1989年介紹夏普來到緬甸,訓練這裡的反對勢力如何運用非暴力戰略。
這個研究所在推介夏普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時聲稱: “最初1993年在泰國出版,分發給緬甸的持不同政見者。《從獨裁到民主》這本書很快擴散到世界許多地方。這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使用非暴力行動推翻獨裁者。”
在2007年試圖進行的袈裟革命中,權威的倫敦《金融時報》描述了夏普在緬甸事件中的作用。夏普的研究所覺得這篇報導值得登在該所的網站上。它的內容是: “在過去三年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流亡運動的'政治抵抗委員會'的活動家們培訓了約3000名各階層緬甸人,其中包括數百名佛教僧侶,教會他們非暴力抵抗和社群組織的方法和戰略。在邊界地區舉行的這些培訓,面向從緬甸各地來的人。那些接受過培訓的人將返回自己的地方,與其他渴望變革的人們分享這些觀念。”
倫敦《金融時報》繼續報導稱:“這些準備--連同移動電話之類的物質支援--幫助奠定了持不同政見的佛教僧侶在9月掀起反對軍政府的宗教抵制運動的基礎,發動了20年來最大的反政府抗議。在動盪不安的10天裡,被不斷惡化的貧窮和廣泛的壓制所激怒的僧侶和普通市民,湧上街頭,在被政府鎮壓之前最多時約有10萬人上街,政府的鎮壓至少打死了15人,逮捕了數千人。”
報導繼續稱:“培訓是按照夏普先生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進行的,這是一本薄薄的有關對壓制政權採取非暴力鬥爭的理論小冊子,1994年用緬甸文出版,並開始在這個國家的流亡者和持不同政見者中悄悄傳播。有些人因為持有這本書而被關進監獄。”
英國《金融時報》進一步指出:“夏普是牛津大學畢業生,是與哈佛大學有密切聯繫的對壓制政權進行非暴力抵抗的理論家,敦促反政府人士採取非暴力手段對抗軍政府。他的追隨者、退役的赫爾威上校,是20世紀80年代駐仰光的美國武官,闡述瞭如何將軍事風格的規劃運用於和平的反抗活動,怎樣將這些活動上升為戰略性活動。”
有意思的是,在1989年6月天安門事件發生數天之前,夏普也在北京。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在2007年突然對在緬甸進行政權更迭產生了這麼大的興趣?顯然,它與華盛頓對那裡被壓迫民眾的民主、正義和人權無關。伊拉克、阿富汗足以證明一個事實,那就是華盛頓關於民主的無稽之談是為了掩蓋其另外的目的和議程。
問題是,究竟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進行這種活動呢?
顯然,答案是地緣政治控制。美國的目的是最終控制從波斯灣到南中國海的戰略性海上交通線。緬甸的海岸線提供了通過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海上通道--馬六甲海峽(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狹窄的海道)--的海軍支點。
“9•11”事件以來,五角大樓一直以防備可能的恐怖主義襲擊為藉口,試圖將該地區軍事化。當這個計劃流產後,他們轉向防禦海盜。美國設法在印尼最北部的班達亞齊獲得了空軍基地,即蘇丹伊斯坎德爾•穆達空軍基地。然而,包括緬甸在內的該地區國家堅決反對美國將這個地區軍事化的努力。看看地圖就知道緬甸的戰略重要性。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是波斯灣與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它是亞洲的關鍵交通樞紐。
80%以上的中國石油進口用油輪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最窄處是位於新加坡海峽的菲利浦水道,最窄處只有1.5英里寬。每天有1200餘萬桶裝載在超級油輪上的原油通過這條狹窄的海峽,其中大多數駛向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市場--中國。
如果這條海峽被封鎖,近一半的世界油輪船隊需要繞行相當遠的路程,從而立即引起世界範圍內運費的上漲。每年有5萬餘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從緬甸至印尼的班達亞齊是世界上最具戰略性的要道,誰控制了這些水域,誰就控制了中國的運輸生命線。
自從中國認識到2003年年初美國開始將中東油田進行了單邊的軍事化後,北京便很快開始合法地加快對緬甸的經營。促使中國採取這個政策的是能源和軍事安全,而不是人權關切。
北京向緬甸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戰鬥機、地面攻擊機、運輸機、坦克、裝甲車、海軍艦艇和地空導彈。中國在緬甸幫助修建鐵路和公路,並獲許在緬甸駐軍。據印度防務消息來源稱,中國在緬甸的可可群島設置了大型電子監聽設備,並正在修建通向印度洋的海軍基地。
五角大樓的某些人認為緬甸是中國“珍珠鍊”戰略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中國的戰略設計是在緬甸、泰國和柬埔寨修建軍事基地,以反制美國對馬六甲海峽要道的控制。在緬甸陸地和海域也有大量的油田。
自1871年英國設立仰光石油公司以來,緬甸一直出產石油和天然氣。仰光石油公司後來更名為伯馬石油公司。緬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生產天然氣,在20 世紀90年代它向外國公司,如法國石油公司、英國的Premier石油公司發放了在馬達班灣的開採許可,後來德士古和優尼科公司(Unocal,即現在的雪佛龍)也在耶德那和耶德貢獲得了開採權。據估計,僅耶德那一地的天然氣總量就超過5萬億立方英尺,預計可至少持續開採30年。據估計,耶德貢的天然氣儲量是耶德那氣田的1/3。 2004年,又在阿拉幹沿岸水域發現了一個新的大型天然氣田--瑞氣田。
2002年,德士古和優尼科石油公司迫於英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壓力從耶德貢工程撤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了27%的Premier股份。到2004年,緬甸政府通過輸氣管道向泰國出口耶德那的天然氣,每年獲得10億美元。
2005年,中國、泰國和韓國進行投資,擴大了緬甸石油和天然氣的產能,向泰國的天然氣出口增加了50%。至2007年,天然氣出口成了緬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耶德那由法國石油公司、美國優尼科公司、泰國的 PTTEP公司和緬甸國有的緬甸油氣公司(MOGE)聯合開發,由法國的法國石油公司運營。耶德那氣田的供應約佔泰國天然氣總需求的20%。
耶德貢氣田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緬甸油氣公司和日本的日本石油公司和PTTEP運營。天然氣從岸上泵出,並與耶德那輸氣管相連。從2009年開始,產自瑞氣田的天然氣也連入管道。中國和印度曾圍繞瑞天然氣田的儲備進行過激烈競爭。
印度輸了,中國贏了
2007年夏天,華盛頓在緬甸發動“袈裟革命”不久,緬甸很快與中國石油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從孟加拉灣的瑞天然氣田向中國提供大量天然氣,合同期限為30年。這表明,已經成為美國軍事合作者的印度成為了輸家。
較早些時候,緬甸曾將沿岸水域兩個區域的主要份額給了印度,開采出來的天然氣通過孟加拉的輸氣管道供應給急需能源的印度經濟。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政治爭吵導致印度的計劃擱淺。
中國利用了這個僵局。通過向緬甸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中國高明地戰勝了印度。這條管道橫跨緬甸,從孟加拉灣最深的港口到中國雲南的昆明,全長超過2300公里。中國還計劃在昆明建一個煉油廠。
中緬管道可以做到:產自蘇丹等非洲國家和中東特別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不依賴於脆弱的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運抵中國。
緬甸將變成中國連接孟加拉及該國以西的國家與中國大陸的“橋樑”,在將來某個時候美國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情況下,這種聯繫也將不受干擾。因此,華盛頓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決意阻斷這一“橋樑”。
2007年的“袈裟革命”就是這種嘗試。不過,它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2008年5月,當破壞性極強的氣旋風暴納爾吉斯颶風肆虐緬甸、導致數千人死亡時,美國進行了推翻該國政府的另外一次嘗試。以運送國際救援物資為藉口,布什政府威脅強行將軍隊開入該國,以人道主義為理由對緬甸政府施加了最大的壓力。不久後,在2008年7月,布什總統再次呼籲緬甸政府將反對黨領導人昂山素季從軟禁中釋放出來。布什對媒體說:“我深深地關切那個國家。”
只要世人看看他無視世界的批評,看看他在伊拉克和支持關塔那摩虐待囚犯的那些記錄,布什這番話的真誠度就會受到質疑。然而,這卻是華盛頓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使用人權作為武器來進行政權更迭,並擴展美帝國主義。
印度危險地轉換聯盟
自從2005年布什政府決定把印度拉入五角大樓的“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印度就已經被拉進了與華盛頓的戰略聯盟,這個聯盟顯而易見的目標是對抗中國在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因此,中國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一點都不奇怪。
拉姆斯菲爾德的五角大樓曾召集過由馬歇爾的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組織的一項研究。研究報告的名稱是“美印軍事關係:期望與觀點”,該報告出籠於2002年10月。約80名美國在任高級官員和現任及退休印度官員接受了這項研究的訪談。五角大樓提出了諸多結論,如印度軍隊可以用來“在亞洲進行低強度的軍事行動,如維和、搜索與救援……”
淨評估辦公室的結論是:“到2020年,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朋友,能夠幫助美國軍隊應對中國威脅。我們不能否認,印度將成為平衡中國的力量。”
五角大樓2002年10月的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建立美印防務聯盟的原因是,美國“需要一個能在亞洲的低強度行動中承擔更大責任的伙伴”。這些低強度行動的目標是中國,並“最終為美軍力量投送提供基地和進入戰區的便利”,這也是針對中國。作為聯盟討價還價的一部分,華盛頓正在不事聲張地與印度協商在印領土內建立軍事基地,此舉嚴重違背了印度傳統的不結盟原則。
五角大樓的這份報告與2002年9月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相呼應。美國不允許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達到或超過美國的軍事能力。它宣布,美國將使用其軍事力量來勸阻任何潛在的競爭者。這份戰略評估報告把中國列為在亞洲威脅美國霸權的國家。
有關印度,這份報告提出,“基於美國利益的需要,要與印度建立更鞏固的關係,布什已經實施了與印度雙邊關係的轉型。我們是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信奉政治自由,有代議制政府的保護。印度正在邁向更大的經濟自由。”
為便於軍事聯繫,布什政府解除了對印度的30年核制裁,向其出售先進的美國核技術,將印度公然違背核不擴散條約正當化。與此同時,美國卻正在指責伊朗違背相同一份條約,這正體現了美國在政治上的偽善。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穿著袈裟的僧侶們走上緬甸街頭時,五角大樓開始實施代號為馬拉巴爾07的美印聯合海軍演習,參加演習的還有澳大利亞軍隊、日本自衛隊和新加坡軍隊。美國展示了第七艦隊的實力,部署了“尼米茲”號和“小鷹”號航空母艦,以及“考彭斯”號、“普林斯頓”號導彈巡洋艦以及不少於5艘導彈驅逐艦。
美國支持下的緬甸政權更迭、華盛頓通過印度和本地區其他盟友越來越多地向本地區投送軍事力量,這些顯然都是北京考慮對緬甸軍政府政策的影響因素。
在印度內部,政府與議會在與美國建立新戰略聯盟關係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以至於2008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在對中國的首次正式訪問期間宣布:“我向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印度不是任何所謂的'遏制中國'企圖的一部分。”誰也不清楚這番話有多大誠意,不過十分清楚的是,他的政府既感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壓力,也感受到了來自北京的壓力。
正如常識告訴人們的一樣,從達爾富爾到高加索再到仰光,華盛頓發出的關於民主和人權的響亮口號,至少要摻些鹽才能品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味道比苦澀更難吃,甚至根本就不能吃。美國在蘇丹南部達爾富爾的民主和人權活動正是這樣。這個地區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具有生死攸關的戰略重要性。
蘇丹:達爾富爾種族滅絕遊戲
令人蹊蹺的是,蘇丹政府剛剛在喀土穆宣布已確認在該國南部、靠近乍得邊境的達爾富爾省存在巨量的新油田後不久,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即認定達爾富爾省存在“種族滅絕”,並發起了大規模的並得到好萊塢支持的人權攻勢。中國石油公司參與了蘇丹此次在達爾富爾的石油勘探工作。
在發現石油之前,美國一直致力於在蘇丹東南部地區為諸如已去世的約翰•甘蘭領導的反政府武裝提供裝備和訓練。 1999年,中國國家石油公司開始在此地修建大型輸油管線,把油輸送到蘇丹港一個新建港口,再運回中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能源。
自然,在受控制的美國主要媒體上美國政府的所有聲明從來不提在達爾富爾發現了巨量石油儲備,以及喀土穆已經授予中國國家石油公司主要開採權。華盛頓也不提它一直在秘密地向蘇丹鄰國獨裁者伊德里斯 •代比領導下的乍得政府提供武器,鼓勵德拜向達爾富爾發動軍事襲擊。一旦乍得發動襲擊,華盛頓就會指責喀土穆,宣稱這是蘇丹人對基督教的達爾富爾人進行的系統的種族滅絕。這是一個事先策劃好的巨大騙局,是美國人權攻勢的新動作,這個動作就像軍事上有明確目標的對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一樣。
在達爾富爾這個蘇丹南部烈日炎炎的不毛之地,打響了五角大樓控製石油的新冷戰。在這場冷戰中,為了促進經濟繁榮,中國的石油需求大幅增長,這促使北京採取了咄咄逼人的政策。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手中握有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北京積極投入石油地緣政治。非洲是主要焦點,而蘇丹和乍得之間的地區是大量非開采的石油儲備所在地,它也是美國的優先重點。
據估計,至2007年中國進口原油的30%來自非洲。顯然,對石油的考慮促使北京展開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創舉,對此華盛頓感到憤怒。
北京有效的經濟外交
北京政府開始使用不附加先決條件的美元貸款來獲得非洲豐富的原材料財富,使華盛頓慣用的通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實施控制的遊戲受到冷落。當中國可以提供更好的援助,修建公路和學校時,誰還理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苦藥呢?
2007年11月,北京主辦了41位非洲國家元首參加的峰會,舉世矚目。北京鋪上紅地毯隆重歡迎這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馬里、安哥拉、中非共和國、贊比亞和南非的領導人。
此前北京剛剛與尼日利亞和南非達成了石油協議,從而與非洲最重要的兩個大國建立了聯繫。到2008年,中海油與包括南非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夥人一道,將每天開采出約17.5萬桶原油。這是一筆價值22.7億美元的合同,中國國有中海油公司在尼日利亞一個大型海上油田擁有45%的股份。以前,華盛頓曾認為尼日利亞是英美主要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殼牌和雪鐵龍的財產。
中國對一些最貧窮的非洲國家在給予軟貸款上非常慷慨,無利息或無償贈送。這些貸款直接用於鐵路、公路、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粗暴苛刻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 2006年,中國向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貸款 80億美元,同期世界銀行向整個次撒哈拉地區才貸款23億美元。加納正在與中國談判價值12億美元的電氣化建設貸款。與世界銀行這個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事實上的工具不同,中國明智地不在貸款上附加任何條件。
中國在非洲展開的與石油有關的外交,引起了華盛頓稀奇古怪的指責,稱中國正在試圖“從源頭上獲取石油”,而一百多年來華盛頓自身正是全力以赴地在做這些事。中美在石油源頭上的衝突,最大的焦點是蘇丹的達爾富爾。
蘇丹豐富的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是蘇丹最大的外國投資方,在油田開發中投入了約50億美元。自1999年以來,中國至少在蘇丹投資了150億美元。在與蘇丹政府的合作中,中國擁有喀土穆附近一座煉油廠 50%的股份。中國投資的油田集中在蘇丹南方--一個長期持續內戰的地方。這場內戰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國的秘密資助,目的是將富有石油的南方從以喀土穆為中心、信仰伊斯蘭教的北方分離出來。
中石油從南部蘇丹到紅海邊的蘇丹港的一個新碼頭建造了輸油管線,石油可以在碼頭裝載上船運回中國。至2007年,中國石油的8%產自蘇丹南方。中國進口了蘇丹每天50萬桶原油的65% ̄80%。到2006年,蘇丹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海外石油來源。
2006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每天進口650萬桶黑色黃金。隨著石油需求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在今後幾年內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肯定要超過美國。這個事實是驅動中國對非洲外交政策的引擎,這同時也是五角大樓設立非洲司令部的抗衡戰略和美國國務院在達爾富爾製造種族滅絕宣傳攻勢的動機。
中石油擁有第六區的開採權,這個區橫跨達爾富爾,靠近蘇丹與乍得和中非共和國的邊境。 2005年4月,蘇丹政府宣佈在達爾富爾南部發現石油,據估計開採後每天可產出50萬桶原油。在世界主要媒體上有關達爾富爾衝突的討論中,沒有報導這個關鍵的事實。
採取將蘇丹產油地區軍事化的行動
種族滅絕是美國和西方津津樂道的主題,而華盛頓則是這場鬧劇的導演。奇怪的是,儘管所有中立的觀察者都承認達爾富爾曾發生過大規模人民流離失所和人類災難,在過去幾年裡蘇丹有好幾萬甚至多達30萬人死去,但只有華盛頓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非政府組織才使用有道德譴責意味的術語“種族滅絕”來描述達爾富爾事件。
如果他們能夠讓公眾接受種族滅絕的指責,那麼就有可能打開了北約--實際上是華盛頓--對蘇丹主權事務進行干涉的大門,自然這會涉及蘇丹與中國的石油關係。
2005年,蘇丹信息部長阿布代爾•薩布達雷特告訴《洛杉磯時報》,美國向喀土穆施加壓力,限制其與中國石油公司的聯繫。 “但是,我們拒絕了這些壓力,” 他說,“我們與中國夥伴的關係是戰略性的。我們不可能僅僅因為美國要求我們這麼做,就切斷與中國的聯繫。”
在逼迫蘇丹與中國斷絕關係的努力失敗之後,接下來華盛頓直接以人權和其他武器對付喀土穆。他們發動了大規模輿論攻勢來“拯救達爾富爾”。
種族滅絕的話題得到了好萊塢的全力支持,像喬治•克魯尼這樣的電影明星也出面了,所有這些目標都是為將來北約在事實上佔領該地區造勢。蘇丹政府理所當然地禮貌地謝絕了對其主權的攻擊。
美國政府反復用“種族滅絕”這個詞來說達爾富爾。世界上只有一個政府這樣做。美國助理國務卿和國務院人口、難民和移民局局長埃倫• 索布里,在2006年11月“美國參考”(USINFO)在線採訪中說,“正在蘇丹達爾富爾發生的種族滅絕是對人權的大規模踐踏,在美國對國際事務的關注中居於最重要的地位。”布什政府堅稱自2003年以來達爾富爾地區一直存在種族滅絕,儘管由意大利法官安東尼奧•卡塞斯率領的聯合國五人小組在2004年提出報告,認為在達爾富爾雖然存在 “嚴重的侵犯人權”現象,但不存在種族滅絕。布什總統呼籲追究有關方面的戰爭罪行。
死亡批發商
美國人通過乍得和蘇丹的其他鄰國做代理人,訓練和武裝 “蘇丹人民解放軍”,2005年7月約翰•甘蘭死去之前是這支武裝的領導人。他曾在美國喬治亞州的本寧堡軍事基地接受特種作戰訓練。
美國最先是向蘇丹東南部,在達爾富爾發現石油後則向整個地區輸入武器。美國正是通過這種手段為當地的衝突火上澆油,導致成千上萬人面臨死亡的威脅,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在達爾富爾地區,有兩支反叛武裝“正義與平等運動” (JEM)和人數更多的“蘇丹人民解放軍”(SLA)反對巴沙爾總統領導下的蘇丹政府。
2003年2月,“蘇丹人民解放軍”向蘇丹政府在達爾富爾地區的陣地發起進攻。 “蘇丹人民解放軍”總書記米納維•米尼•阿爾庫號召武裝鬥爭,指責政府忽視達爾富爾。 “'蘇丹人民解放軍'的目標是創建統一的民主蘇丹。” 換句話說,是要在蘇丹進行政權更迭。
2006年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要求北約部隊進駐達爾富爾,同時要求在充分授權下派出更強大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小布什總統呼籲派更多北約部隊進入達爾富爾。
種族滅絕,還是石油
五角大樓一直熱衷於在美國訓練非洲軍官,正如數十年來一直在訓練美洲軍官一樣。美國國防部的國際軍事教育和訓練計劃向來自乍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喀麥隆和中非共和國的軍官提供訓練。
造成達爾富爾和蘇丹南部殺戮的大多數武器,通過像維克多•布特這樣的“死亡批發商”經秘密、受保護的黑市流入蘇丹。布特是臭名昭著的前克格勃(KGB)特工人員,在前蘇聯解體之後在美國找到了新落腳點。大量證據表明,布特在整個非洲銷售武器。美國政府官員意味深長地放任他在得克薩斯和佛羅里達活動,無視國際刑警組織已經因洗錢將他列入通緝名單。
近些年來,美國對包括乍得在內的所有次撒哈拉地區的發展援助都大幅削減,但軍事援助卻增加了。顯然,原因在於對石油和其他戰略性原材料的爭奪。從尼羅河上游到乍得邊境的南部蘇丹,石油儲量極為豐富。早在蘇丹政府了解這一情況之前,華盛頓對此就已瞭如指掌。
雪佛龍公司1974年的蘇丹工程
至少自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主要石油公司就知道蘇丹擁有巨大的石油資源。 1979年,蘇丹國家領導人加法爾•尼邁裡斷絕了與前蘇聯的關係,邀請雪佛龍公司來發展該國石油工業。事後表明,這是個致命的錯誤。當時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老布什親自向尼邁裡展示了衛星圖片,說明蘇丹有石油。尼邁裡上當了,其後果是圍繞石油而爆發的戰爭。
雪佛龍公司在蘇丹南方發現了大型油田。它為勘探和試驗花了12億美元。這個發現引發了1983年的第二次蘇丹內戰。雪佛龍公司不斷成為攻擊、殺戮的目標,1984年這個工程因此而中止。 1992年,該公司出售了蘇丹的石油開採權。 1999年,中國開始開發被遺棄的雪佛龍油田,取得了顯著成果。
然而,2007年,雪佛龍公司並沒有遠離達爾富爾。
乍得石油和輸油管政治
賴斯曾經就職於雪佛龍石油公司。 2007年,這家公司與另一家美國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在蘇丹鄰國乍得剛剛修建完成價值37億美元的輸油管線,這條管線從靠近達爾富爾的乍得中部多巴、經喀麥隆到大西洋的克里比,每天有16萬桶原油運往美國的煉油廠。
為此,它們與乍得“終身總統”伊德里斯•代比--一個腐敗的暴君--合作。有人指責他將美國援助的武器提供給達爾富爾的叛軍。乍得參與了華盛頓的一項計劃,由五角大樓的美國駐歐洲司令部主持,訓練代比的軍隊與“伊斯蘭恐怖主義”作戰。
在美國軍事援助、訓練和武器的支持下,2004年代比發動了導致達爾富爾衝突的第一輪進攻。他使用了來自鄰近達爾富爾的精銳總統衛隊。乍得與達爾富爾之間的邊界實際上形同虛設。代比向精銳部隊提供了適於在各種地形上行駛的車輛、武器和高射機槍,幫助達爾富爾叛軍在蘇丹東南部與蘇丹政府軍作戰。美國對代比的軍事援助事實上引發了達爾富爾的血腥屠殺。喀土穆對此做出了反應,潰敗的叛軍瘋狂地燒殺搶掠。
緊接著,華盛頓支持的非政府組織和美國政府採取行動,毫無由頭地指責蘇丹政府進行種族滅絕,以此作為最終將聯合國及北約部隊引入達爾富爾和蘇丹南部油田的藉口。由此看來,美國對達爾富爾重新感興趣的背後,是石油而不是人道災難。
“達爾富爾種族滅絕”的宣傳攻勢始於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雪佛龍公司的乍得喀麥隆石油管線開始送油。現在美國在乍得擁有一個基地,來謀取達爾富爾的石油,如果北約“維和部隊”進入,就可以與中國爭奪新的石油來源。
美國在達爾富爾--更廣泛範圍內在非洲之角--的軍事目標,通過美國和北約支持下的非盟部隊在達爾富爾得到實現。非盟部隊被認為是“中立”的“維和”人員,北約為它們提供地面和空中支援。
2008年年初,蘇丹在三條戰線上--烏干達、乍得和埃塞俄比亞--拉開戰事。每條戰線都有美國的軍事存在和正在實施的軍事計劃。在蘇丹的戰爭有美國秘密行動的介入,也有美國訓練過的來自蘇丹、乍得、埃塞俄比亞和烏干達的“叛軍”的參與。
2008年5月,在乍得支持下的非正規軍,在“正義與平等運動”領導人哈利勒•易卜拉欣指揮下,直接對蘇丹首都喀土穆發動了大膽的進攻,但這場進攻最終被打退。蘇丹政府指責乍得在幕後支持這次挑釁。
《倫敦時報》確認了乍得的代比與蘇丹“正義與平等運動”組織之間的聯繫:“乍得和蘇丹相互指責對方支持內部的反叛運動,破壞國內政權穩定。雖然'正義與平等運動'的戰士否認從乍得獲得支援,但眾所周知,他們與代比總統、與該運動領導人一樣來自同一個扎哈瓦部落。2008年2月,'正義與平等運動'部隊從蘇丹開入乍得,阻止乍得叛軍進入首都恩賈梅納,保護代比。在邊界蘇丹一側,經常見到乍得叛軍在西達爾富爾首府傑奈納購買補給。上個月《倫敦時報》記者看見從乍得過來的叛軍說法語,這表明他們來自達爾富爾,他們不受任何約束地在城鎮市場開著皮卡跑來跑去。”
乍得的代比也寄望於中國
由美國和世界銀行投資、從乍得到喀麥隆海岸石油管線的完成,是華盛頓更宏大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的目標是,控制從蘇丹、向西到整個幾內亞灣的豐富石油資源。據稱,這個區域潛在的石油資源數量與整個富含石油的波斯灣相當。
但華盛頓從前的朋友,乍得的代比,從某個時候開始,對僅從在美國控制之下的石油利潤中分一杯羹感到不滿。 2006年年初他和乍得議會做出決定,用更多的石油收入來支持軍事行動和加強軍隊,世界銀行新行長、伊拉克戰爭的設計者沃爾福威茨採取行動中止了對乍得的貸款。
接下來在2006年8月再次贏得選舉後,代比成立了乍得自己的石油公司SHT,並以不上稅為理由威脅要驅逐雪佛龍公司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他要求擁有60%的乍得輸油管線股份。最終他與這些石油公司達成了協議,但變化的苗頭已經顯露出來。
代比還面臨著來自乍得內部反叛集團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個反叛集團名為“主張變革的聯合陣線”,法語縮寫為 FUC。代比聲稱該組織得到了蘇丹政府的秘密資助,FUC的基地位於達爾富爾。
北京帶著滿滿的援助錢袋,來到這個不穩定的局面裡。 2006年1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蘇丹、喀麥隆以及其他非洲國家進行了國事訪問。在2006年整個一年中,中國領導人訪問的非洲國家不下48個。非洲以外的國家領導人給予非洲如此的重視前所未有。
2006年8月,北京接待了乍得外交部長,進行談判,並恢復了1997年中斷的正式外交關係。中國開始從蘇丹和乍得同時進口石油。
2007年4月,乍得外長阿拉維在北京宣布中國更大規模參與乍得石油開發“進展良好”。對此,華盛頓不會高興。在談到中國尋求石油開發時,阿拉維說:“中國人是開放的,他們是雙贏的伙伴。正如他們所說的,不尋求壟斷。我們與中國建立了更為平等的伙伴關係,超過我們過去的那些夥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在乍得的經濟存在,在平息達爾富爾的戰亂上比任何非盟或聯合國部隊的存在都更加有效。華盛頓和雪佛龍總部的某些人對此並不歡迎,因為他們得不到石油了。
乍得和達爾富爾不過是中國在“整個非洲從源頭上獲取石油”的巨大努力的一部分。隨著中國活動的擴展,石油,更準確地說控製石油的源頭,成為決定美國對非洲政策的主要目標。
小布什總統對非洲的興趣包括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設立新軍事基地。它距幾內亞灣124英里,從這個基地,美國可以控制幾內亞灣的油田,包括從南部的安哥拉到剛果民主共和國、加篷、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和尼日利亞。這些地方恰好也是中國外交和投資活動的重點。
負責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沃爾特•坎斯特納在 2002年就提出,“西非的石油已經變成我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達爾富爾和乍得不過是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延續,只不過運用的是另外一種手段,美國真正的目標是控製石油,控制世界所有地方的所有石油。中國正在對這種對“所有地方”的控制進行挑戰,特別是在非洲。這場較量圍繞石油展開,雖未公開宣布,但卻是真正的新型冷戰。
西藏:中央情報局動用家底
2008年年初,美國權勢集團斷定,到了加大對中國施壓的時候,這次美國在中國的領土西藏自治區挑起了重大騷亂。
顯然,在中美關係中一個極其敏感的時刻,華盛頓已經決定以在西藏煽動騷亂的方式與北京玩一場風險極高的地緣政治遊戲。此時美國金融市場極度依賴於中國將美元貿易順差投資於美國政府國債、國庫券及其房地美和房利美債券。西藏騷亂的時機設定在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將舉行的時候。
這是美國搞亂中國逐步升級的戰略的一部分。這個戰略數月之前即已啟動,在蘇丹、在緬甸,以及美國與印度簽署特別軍事協定對付中國之際,就已經啟動。
2007年10月,當小布什總統首次同意公開在華盛頓會見達賴喇嘛時,就已為西藏的行動開了綠燈。美國總統完全清楚對北京而言這樣的污辱意味著什麼。通過同意並出席美國國會授予達賴喇嘛國會金質獎章,小布什公然加劇了與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冒犯。
小布什、賴斯、法國總統薩克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對 2008年3月發生在西藏的騷亂立即表示支持,顯得荒謬可笑。默克爾宣布,她抵制參加8月的北京夏季奧運會,以此抗議北京對西藏事件的處置。她的新聞秘書忘了說,她原來根本就沒計劃出席北京奧運會。
在默克爾之後,波蘭首相、親華盛頓的唐納德•塔斯克和同樣親美的捷克總統克勞斯也表示不出席北京奧運會。不清楚他們原本是否計劃參加,但這些聲明聲勢不小地上了報紙的頭條。
西藏的打砸搶燒發生於2008年3月14日。這一天,數百人走上拉薩街頭,據稱是要求釋放因慶祝美國國會金質獎章而被逮捕的人。在西藏武裝叛亂49週年到來之際,這些人得到了其他人的聲援,走上街頭進行瘋狂的打砸搶燒。
西藏的地緣政治遊戲
由於這次打砸搶燒事件以中國政府為目標,人們有理由懷疑其時機的選擇。流亡的達賴喇嘛領導的活動進入了新階段,在西藏突然爆發的打砸搶燒事件,其企圖顯然是在2008年8月奧運會來臨之際,將國際注意力吸引到北京的人權記錄上。在中國,奧運會被看作是一個繁榮的新中國在世界舞台上亮相的重大事件。
西藏“深紅色”革命的幕後操縱者承認,華盛頓一直在籌劃另外一場臭名昭著的顏色革命,這次煽動民眾抗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北京難堪。
活躍於西藏內外的那些機構都是美國製造類似動亂中常見的機構,它們中大多數與美國國務院有密切聯繫,包括國家民主基金會和中央情報局的“自由之家”,後者的主席是包柏漪,美國前駐華大使和有影響的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主席溫斯頓•洛德的老婆。包柏漪在西藏國際委員會中也有個職位。
中國總理溫家寶譴責達賴喇嘛策劃了動亂,企圖破壞奧運會,“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個事件對中國和美國利害攸關。
美國總統布什還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打電話,向北京施加壓力,敦促其與流亡的達賴喇嘛進行對話。白宮稱,布什“表達了他對西藏局勢的關注,鼓勵中國政府與達賴喇嘛的代表舉行實質性對話,為記者和外交官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達賴喇嘛的老朋友
在西方,對許多圈子來說,經過精心打造的達賴喇嘛的形象近乎於上帝。姑且不說達賴喇嘛的精神生活存在問題,我們不妨看看,簇擁在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周圍的那些人,在對待同胞的同情心和公正態度上,其聲名也並不怎麼樣。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達賴喇嘛就遊走於極端保守的政治圈子之間。當時,德國納粹,包括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和其他納粹黨領導人,把西藏看作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傳說中沉沒於大西洋中的島)倖存者的聖地,是“北歐純種人”的發源地。
在11歲被指定為達賴喇嘛之後,十四世達賴喇嘛與納粹黨徒、希姆萊令人膽寒的黨衛軍軍官海因里希•哈勒成為朋友。
哈勒在遇見11歲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時是黨衛軍精英組織中的成員,並成為達賴在“西藏以外世界的導師”,這與十分流行的好萊塢影片《西藏七年》中由布拉德• 皮特所扮演的清白形像大相徑庭。他們成了忘年之交,直到2006年哈勒93歲去世。
看一看達賴後來交往的朋友的背景,會更覺這種友誼值得注意。 1999年4月,達賴喇嘛與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駐華大使、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和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一道,要求英國政府釋放前智利的法西斯獨裁者、中央情報局的老主顧奧古斯都•皮諾切特,此人當時正在英國訪問。達賴喇嘛敦促,不要強迫皮諾切特返回西班牙。在西班牙,皮諾切特因犯下反人類罪遭到通緝。達賴喇嘛還與智利國家社會黨領導人米格爾•塞拉諾過從甚密,塞拉諾倡導某種“怪異的希特勒主義”。
此外,在美國政府公佈的官方文件裡明白無誤地記錄著,自1959年流亡印度以來,達賴喇嘛獲得了美國和西方情報機構及其一大幫非政府組織資助的大量經費,這些機構始終圍繞在達賴喇嘛身邊。達賴喇嘛這些華盛頓朋友們的議程,與2008年3月發生的西藏騷亂密切相關。
又是國家民主基金會……
作家米歇爾•帕倫蒂在他的專著《友好的封建制度:西藏神話》中寫道:“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央情報局積極地用武器、軍事訓練、金錢、空中支援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幫助,支持西藏人的事業。”
設在華盛頓的美國自由亞洲學會是中央情報局的掩護機構,該機構不遺餘力地宣傳西藏抵抗運動,達賴喇嘛的大哥土登諾佈在這個組織中十分活躍。達賴喇嘛的二哥嘉樂頓珠在1951年與中央情報局一塊實施了情報行動,這些行動後來升級為由中情局訓練游擊戰組織,並由中情局將這個組織的成員空投回西藏。
20世紀90年代後期解密的美國情報文件表明:“在 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時間裡,中央情報局每年向西藏流亡運動提供170萬美元用於開展針對中國的行動,其中包括對達賴喇嘛個人每年18萬美元的資助。”
在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1959年達賴喇嘛出逃到印度達蘭薩拉,此後他一直住在那裡。至2008年,達賴繼續得到數百萬美元的資助,這些錢不是直接來自中情局,而是來自中情局的掩護機構國家民主基金會,這個機構由美國國會撥款,這樣做不太顯眼。
如前所述,在美國支持的從塞爾維亞到格魯吉亞、烏克蘭再到緬甸的每一場顏色革命中,國家民主基金會都是製造動亂的工具。它的資金用來支持反對派媒體,為它看中的反對黨候選人進行全球公共關係造勢。
在裡根的中央情報局局長比爾•凱西的提議下,裡根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初設立了國家民主基金會。在此之前,中情局針對不友好政權實施的一系列暗殺和破壞活動被曝光,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設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目的,是把它設計成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在表面上與中情局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拉開距離,他們估計這樣做可以掩人耳目。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第一任代理主席艾倫•溫斯頓對《華盛頓郵報》說:“我們(國家民主基金會)今天做的許多事,在25年以前都是中情局的活兒。”
美國情報史學家威廉•布盧姆指出:“國家民主基金會在 20世紀80年代的伊朗門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奧利弗•諾斯隱密而非法的'民主計劃'的關鍵部分提供資金。這個網絡將國家對外政策私人化了,實施戰爭、買賣槍支和毒品,並參與其他非法性質的活動。1987年,白宮發言人說,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經營民主計劃'。”
在2008年3月西藏的打砸搶燒事件中,最著名的支持達賴喇嘛西藏獨立的組織,是1988年在華盛頓成立的“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組織(ICT)。
自1994年起,“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組織一直接受來自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資金。該組織在2005年將“真理之光”獎頒給了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創建人卡爾•格甚曼。其他“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獎項得主包括德國的諾曼基金會和捷克領導人哈維爾。 “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理事會成員中有前美國國務院官員加里•史密斯和朱莉婭•塔夫脫。
另一個非常活躍的反華組織是“自由西藏學生” (SFT)組織。該組織1994年在紐約成立,它源於美國西藏委員會和國家民主基金會出資的國際支持西藏組織的一個計劃。
“自由西藏學生”策劃的最有名的活動,是在中國的長城展開了450英尺長的旗幟,呼籲所謂的西藏自由,並指責北京對西藏實施“種族滅絕”,這個指責毫無事實根據。顯然,這是一出絕妙的鬧劇。歐美天真的學生們絕大多數從未去過西藏,他們被這個組織愚弄了。
美國製造的“西藏人民起義”
“自由西藏學生”是2008年1月4日宣布發起“西藏人民起義”的五個組織之一,該組織設立了特別臨時辦公室,負責對“起義”的組織協調和籌措資金。
在煽動反華的騷亂中,吳弘達是又一個著名的達賴喇嘛支持者。他在1996年接受《花花公子》採訪時變得聲名狼藉,在這次採訪中,他聲稱:“拍到了一個中國囚犯在活著的時候被推上手術台摘出了腎臟,然後被拉出去槍斃。 ”BBC播放了這盤錄像帶。
BBC播放的錄像根本就沒有顯示出他談到的內容,然而造成的影響卻十分惡劣。會有多少人來核實BBC的老文檔?吳弘達是伯克利大學的退休教授,是勞改研究基金會的負責人,這是個不用上稅的組織,主要資金來源也是國家民主基金會。
如同相關計劃一樣,美國政府出資的國家民主基金會也支持了《西藏時報》,這是達賴喇嘛在流亡地印度達蘭薩拉發行的報紙。國家民主基金會還支持“西藏多媒體中心”,他們稱之為:“傳播為西藏的人權與民主鬥爭的信息”,該中心也設在達蘭薩拉。國家民主基金會還資助了“西藏人權與民主中心”。
簡言之,在2008年3月的“自由西藏運動”和西藏打砸搶燒事件中,到處都留下了美國國務院和美國情報界的指紋。人們不禁要問: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幹?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幹?
西藏的礦產財富
西藏對中國具有戰略重要性,這不僅因為它處於與印度--華盛頓在亞洲的最新反華夥伴--相鄰的地理位置,西藏還是礦產和石油的寶庫。西藏有世界最大的鈾和硼砂礦床,擁有世界一半儲量的鋰、亞洲最大的銅礦、龐大的鐵礦石礦藏以及8萬多個金礦。西藏的森林是中國可以支配的最大的木材儲備。西藏還擁有這個地區一些最大的石油儲量。
位於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的柴達木盆地,也是一個巨大的石油和礦產區域,該區域素有“聚寶盆”之稱。這個盆地有57種已經探明的各類礦產資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粗鹽、鉀、鎂、鉛、鋅、金礦。據估計,這些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達15萬億人民幣或1.8萬億美元。已經探明,中國最大的鉀、鋰和粗鹽礦都位於這個盆地。
最具戰略意義的是,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或許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淡水源頭。亞洲最大河流中為20億人口提供飲用水的七條大河源自西藏。基辛格也許會這樣說,誰控制了西藏的水,誰就擁有了控制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強大地緣政治槓桿。由此看來,華盛頓在2008年春季對西藏主要的興趣所在,是由於它有可能成為破壞中國穩定、敲詐中國政府的槓桿。
華盛頓採用“非暴力戰爭方式”
西方媒體有關3月14日後西藏事件的報導,無視新聞的準確性,未經過獨立的核實印證。經證實,出現在歐美報刊電視上的誇張圖像,竟然不是中國軍方懲處鬧事者的圖像。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圖像竟是路透社或是美聯社拍攝的漢族遭到毆打的圖像,這些毆打者以經過訓練的準軍事組織形式採取行動。德國電視台播放的打人的電視圖像,甚至不是在西藏而是在加得滿都拍攝的尼泊爾警察打人的錄像。
西方媒體的沆瀣一氣,進一步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圍繞西藏採取的行動,是華盛頓精心策劃的破壞西藏穩定的行動。很少有人意識到,國家民主基金會以及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都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工具。在緬甸,我們見識過夏普通過赫爾威上校採取的行動,他還在1989年6月挑動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抗議活動。愛因斯坦研究所這樣介紹自己:擅長“把非暴力作為一種戰爭形式”。
赫爾威上校以前曾在美國國防情報局設在緬甸的機構工作過。在中國香港,赫爾威訓練過從北京來的“學生領袖”,教他們如何使用大規模示威技巧,學生們在天安門事件中使用了這些技巧。據信,他還是法輪功組織的顧問,教授平民抗議之類的技巧。 1999年,赫爾威名義上從美國陸軍退役,但在很早以前,他就一直與愛因斯坦研究所和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進行合作。
赫爾威在愛因斯坦研究所2004年年度報告中,承認向西藏有關人士提供過建議。在該研究所創建初期,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理事會成員包括美國陸軍駐歐洲負責情報的副參謀長愛德華•阿特基森少將。據報導,正是阿特基森將軍率先“向夏普提出'以平民為基礎的防務'這個名稱”。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手機的廣泛使用,美國五角大樓重新界定了政權更迭和政治破壞的全新方式。喬內森•莫厄特,一位分析顏色革命浪潮背後現象的研究人員,這樣描述這種新方式:
“……我們正在看到的是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領域革命'思想在民間的運用,它依靠高度機動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得到'實時'情報和通信的'力量倍增'的調度。士兵小隊在'情報頭盔'視頻攝影的幫助下,即刻獲知周邊環境的總體局勢,佔領城市街區,這是軍事運用。年輕人成群結隊湧向指定的十字路口,通過手機保持聯繫,構成這一思想的民間運用。”
“不應該對這種平行運用感到驚訝,因為美國軍方和國家安全局資助了因特網、手機和軟件平台的開發。從一開始,研究和試驗這些技術的目的就是最優化地運用於新型戰爭。幾個心理戰專家已經把這些新工具支持下的這場戰爭'革命'推進到極致。儘管這些軍事烏托邦主義者一直在顯赫的地方(如蘭德公司)工作了很長時間,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五角大樓里新保守主義者得勢後,他們才在美軍領導機構中佔據了一些最重要的指揮崗位。”
目標:控制中國
華盛頓在政策層面上使用和改進了這些“革命性的非暴力”技巧,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行動則包含了一系列“民主”或“軟”顛覆計劃,作為一個更大戰略的一部分,這個戰略尋求切斷中國對關鍵海外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獲取渠道。
這不禁讓人想起,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方式倡導英國地緣政治學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過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
華盛頓利用西藏來破壞中國穩定的努力,毫無疑問地得到了英國和其他對美國友好的情報機構的朋友們的“一點小幫助”,這是一個明晰模式的組成部分。
除了他們在“緬甸的袈裟革命”的嘗試、企圖讓北約奪取在達爾富爾的中國油田、阻擋中國在蘇丹及其他非洲地區獲取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石油資源,這個模式還包括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製造事端,破壞極為重要的中國通往哈薩克斯坦的新能源管線工程。
歷史上亞洲偉大的絲綢之路經過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乾和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顯然地理因素決定了這個路線的形成,這個地區為大山所環抱。對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地緣政治控制,將使美國得以控制中國與中亞的任何潛在新能源管線,就像包圍俄羅斯控制的能源管線及其與西歐之間的其他聯繫一樣。同樣,中國依賴於源源不斷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歐佩克國家進口原油。美國將伊拉克軍事化並威脅進攻伊朗,也同樣是在用軍事手段威脅中國獲得石油。到2007年下半年,很顯然中國和俄羅斯一樣已經處在五角大樓、美國國務院和情報機構的戰略目標的靠前位置,已成為其敵對行動的優先目標。
包圍中國戰略的背後
在此背景下,1997年9-10月的《外交》雜誌刊登了布熱津斯基的評析文章。如前所述,布熱津斯基是戴維•洛克菲勒的門徒,也是麥金德爵士的追隨者,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對外政策顧問,是美國情報和對外政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1997年撰寫的這篇文章體現了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的有關研究成果,值得引用。他露骨地寫道:
“歐亞大陸是位於世界中軸的超級大陸。主宰了歐亞大陸的強權,將對世界上最具經濟生產能力的三個地區中的兩個--西歐和東亞--施加決定性的影響。看看地圖就會明白,在歐亞大陸取得主導地位的國家,幾乎將會自動地控制中東和非洲。當前,隨著歐亞大陸成為決定性的大棋局,那種為歐洲和亞洲分別制定政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歐亞大陸權力分佈的狀態,將對美國的全球優勢地位產生決定性影響……”。
這些話早在美國領導盟國對前南斯拉夫進行轟炸,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軍事佔領,或支持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能源管線之前就已寫好。它展示了小布什總統時常聲稱的“剷除世界上的暴政”和 “擴展民主”這些話背後的不同背景。
實際上,這些話與剷除世界上的暴政無關,它與全球霸權而不是與民主相關。人們一點不都應該感到驚訝,像中國這樣的強大國家,不會相信給予華盛頓如此大的權勢會符合中國的利益,俄羅斯也不會認為北約吞掉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把美國的導彈部署在俄羅斯的家門口“來防禦伊朗對美國核攻擊的威脅”,是通向和平的步驟。
美國領導下的破壞西藏穩定的行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轉變的一部分。其採取這個行動的時候,正是美國經濟和仍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處於自20世紀30 年代以來最深重危機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國政府在西藏挑釁羞辱中國的時候,美國政府派華爾街銀行家、高盛公司前總裁亨利•鮑爾森來到北京。實際上,華盛頓是在玩火。很久之前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據估計至2008年7月,其外匯規模達1.8萬億美元,其中多數都投資於美國的財政債務證券。鮑爾森清楚地知道,只要北京做出決定,在市場上出售一小部分美國國債,就會整垮美元。
2008年年末,美國這個全球超級大國看上去越來越像 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大英帝國,一個病入膏肓的全球帝國。然而,儘管這個帝國在金融上處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但看來仍然一意孤行,將它的意志強加在這個已經越來越遠離如此絕對控制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除華盛頓以外的主要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國、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以及其他國家,已經開始設想更好的一條道路。這使得五角大樓實施全方位主導戰略變得比以往更為緊迫。美國世紀正在衰落的權勢,越來越依賴於直接的軍事控制,五角大樓試圖通過建立遍布世界的軍事基地網來實現這種控制。
(《環球視野》2010年7月12日第302期,書摘)恩道爾: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作者:恩道爾文章發於:烏有之鄉點擊數:1982 更新時間:2010-7-13
頂 薦 ★★★ 【字體:小 大】
【複製本文】 【下載本文】
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書摘之四
全書見:http://www.wyzxsx.com /Article/Class10/200910/110831.html
威廉•恩道爾
第三章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
“歐亞大陸權力分佈的變化,將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1945—2008年的整個時期,美國對中國的基本軍事和地緣政治政策從來沒有偏離它的核心戰略。然而美國的戰術,從大棒外交到胡蘿蔔加大棒外交,則有相當大的改變。大棒外交指直接使用武力;胡蘿蔔加大棒外交在某種程度上更有欺騙性,但從長遠看兩者對中國的主權都很危險。任何時候,美國都保持著“分而治之”的整體戰略。
這個戰略的根源在於英國皇家地理學家麥金德所提出的地緣政治原理。麥金德認為,英國以及後來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防止歐亞大陸的兩大強權--俄羅斯和中國以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團結起來。
與有影響的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有密切往來的大多數美國對外政策精英的頭面人物都學習過麥金德的地緣政治戰略。其中包括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他曾擔任過基辛格的助手,基辛格曾為尼克鬆在1972年改變對華政策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還包括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前駐華大使老布什;以及老布什在中情局的老朋友、駐華大使李潔明。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都是麥金德地緣政治的倡導者。不過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他們很少公開對麥金德表達感激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洛德、老布什和李潔明三位駐華大使,不僅都是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這一美國對外政策精英團體的高級成員,事實上還都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都曾是勢力很大的耶魯秘密團體骷髏會的成員。小布什、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和他主管的曼哈頓原子彈工程的助理喬治•哈里森也都是骷髏會成員。
耶魯精英團體骷髏會是個秘密組織,據說甚至其成員身份都要永久性地保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洩露出來的信息已經足以確認,二戰後美國戰略,尤其是軍事政策的大多數決策者都來自骷髏會。骷髏會的兩位成員,史汀生和哈里森向新接任還欠缺經驗的杜魯門總統建議對日本使用原子彈,那時日本已經一敗塗地。其目標不是早日打敗日本,因為這不過需要多等幾個月而已,史汀生很清楚日本已經在事實上被打敗了。更確切地說,史汀生、哈里森以及其他華盛頓權力圈裡的人想用軍事史上最恐怖的武器,向斯大林和前蘇聯紅軍發出信號,不要進一步東進日本。
某些精選的美國政策精英確定了戰後美國對華政策。其中大多數人均屬於顯赫的洛克菲勒家族,特別是約翰• 保羅三世和他的銀行家兄弟戴維•洛克菲勒圈裡的人物。
新鴉片戰爭:通過合成的“民主”控制中國他們的目標始終是維持歐亞大陸和整個亞洲的緊張戰略,不論是逼迫日本出於對失去美國保護的擔心而採取跟從美國的政策,還是通過全球化和外包將美國製造企業轉到中國,為正在破產的美國製造商提供巨額利潤。
美國對華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對這個亞洲潛在經濟巨人的控制--控制中國的能源發展、經濟發展、國防政策和中國的未來。截至2007年,伴隨美國過度使用武力、蹩腳的戰爭和對伊拉克、阿富汗的佔領,這種控制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儘管華盛頓政策的根基仍然是美國的軍事霸權,美國的全方位主導戰略卻日益轉向使用“人權”和“民主”作為心理戰和經濟戰的武器,圖謀遏制和控制中國及其對外政策。
美軍非洲司令部:五角大樓的資源戰爭戰略
2008年10月1日,在美國金融市場處於一片混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少公開報導的事件。五角大樓設立了一個單獨的新司令部--美軍非洲司令部或簡稱非洲司令部。以非洲次大陸上大約53個非洲國家為重點,創建這個單獨的軍事司令部,是華盛頓對它日益失去非洲這個被遺忘的大陸的原材料經濟控制權的最初反應。中國,而不是恐怖主義,是美國不公開說出對非洲進行新軍事關注的原因。
美國國防部的新作戰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負責美軍在非洲的軍事行動,處理與53個非洲國家的關係,包括除埃及之外的所有非洲地區。
在與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協商之後,布什政府在2007年 6月做出了設立專門機構處理非洲軍事事務的決定,這個時間點距北京政府與41位非洲國家元首共同召開前所未有的峰會,討論聯合經濟合作和貿易僅僅7個月。非洲司令部的總部設在德國的斯圖加特。
除南非、尼日利亞、安哥拉、莫桑比克這樣的富油國之外,為什麼在忽略了非洲五十餘年之後,華盛頓現在會把非洲作為如此優先的重點,決定投入可觀的資源來為這個大洲設立專門的軍事司令部呢?
資源戰爭: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
答案在五角大樓文件《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裡。該文件提出,美國陸軍戰略的目標是橫掃和主宰整個宇宙,而不僅僅是地球。它呼籲建立“遠征型、適於實施戰役作戰的高質量陸軍,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針對任何對手--即使在長期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全方位主導衝突”。 歷史上還沒有哪支軍隊提出過如此野心勃勃的目標。
與設立非洲司令部關係最大的是這份文件預見到,至少在今後“三五十年裡”,美國將會捲入若干場持續的戰爭以控制原材料。
明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五角大樓的文件提出,“隨著美國在全球完成對自然資源和海外市場的控制,我們面臨著重新面對由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所造成的對傳統安全形成威脅的可能”。
用經濟來衡量,2008年地球上唯一“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是中國。中國正在全球尋找和收購資源能源,以獲得石油、金融和其他原材料的安全,並支撐其驚人經濟增長計劃的持續進行。
用軍事和能源來衡量,唯一的“興起中的勢均力敵的對手”是俄羅斯。在從石油到天然氣到發達工業經濟所需的幾乎所有金屬和原材料的供應上,俄羅斯均起到戰略性作用。在戰略性資源的供應方面,除了南部非洲之外,俄羅斯是不在美國直接控制之下的關鍵國家,這是1991年以來促使華盛頓使用北約包圍俄羅斯這個對抗性軍事政策的重要因素。
五角大樓和華盛頓政策圈的重大關切是,俄羅斯和中國將可能會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之內深化經濟甚至軍事合作。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說的那樣,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將會受到根本性挑戰。
五角大樓《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這份文件,是安德魯•馬歇爾精心設計的戰略學說的延伸。馬歇爾是個隱士般的未來主義戰略規劃家,他1973年從蘭德公司來到五角大樓,由尼克松總統提名擔任為他特別設立的五角大樓戰略淨評估辦公室主任。馬歇爾擁有獨特且聞所未聞的地位,他只向國防部長報告工作。
至今,馬歇爾仍以87歲高齡負責五角大樓的長远战略,數十年來他培養了大量的徒子徒孫實施他所謂的軍事革命(RMA)。他的門生包括迪克•切尼、唐納德• 拉姆斯菲爾德、保羅•沃爾福威茨、理查德•帕爾和其他大量的戰爭鷹派分子。就是這個馬歇爾在2001年說服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在俄羅斯邊界外部署戰略性彈道導彈防禦設施以使美國達成核主導地位的長期夢想,使美國擁有對俄羅斯進行首次核打擊、摧毀其報復能力的能力。
美國對核主導地位的追求,是理解俄羅斯為何在2008 年8月對看似小打小鬧的在南奧塞梯的挑釁以及對美國希望將烏克蘭納入北約,做出強烈反應的真正背景。馬歇爾還是拉姆斯菲爾德災難性的伊拉克戰爭戰略的設計師。他提出用“電子戰場”、與因特網相聯的“聯網”士兵和全球定位偵察來進行這場戰爭。不過,布什總統迫於壓力解除了拉姆斯菲爾德的國防部長職務,馬歇爾則繼續擔任他的淨評估辦公室主任,紋絲未動,這就是他的權勢。
美國奪取資源的“永久戰爭”計劃
《2008年陸軍現代化戰略》文件透露了許多相當重要的戰略立場,這些立場已經被美軍官方採納為正式條令。在這份文件的前言裡,美國陸軍預計後冷戰世界將呈現出 “永恆戰爭”的前景。
中東和中亞地區石油和軍事分佈示意圖負責起草這份文件的五角大樓官員斯蒂芬•斯皮克斯將軍在前言裡寫道:
與前些年相比,2008年這份文件存在根本區別。今年,我們理順了事情的核心,在目標、方法和手段上用簡短的描述說明了我們的現代化戰略--我們打算怎樣使用陸軍裝備體係來達成最終的狀態。這個狀態是:用可以得到的最好裝備武裝士兵,使陸軍成為世界上最具威力的陸上力量,具有全方位主導能力。
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持續衝突的時代,這場衝突將繼續對我軍構成壓力。為了把仗打贏,我們需要從長遠角度裝備陸軍--使我們的士兵得到必需的裝備以在各種各樣的衝突中完成使命。
這份五角大樓文件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持續衝突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我們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冷戰時期更模糊、更不可預測。”
這份文件描述了它所計劃的持續戰爭時代的主要特徵。除了常見的有關恐怖主義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誇張說法,自基辛格在福特政府時期制定《第200號國家安全戰略備忘錄》以來,美國陸軍公開宣布,在其“官方使命”中,包括在富有原材料的國家控制人口的增長。
這份文件將“人口增長”列為對美國及其盟國的主要安全威脅,並呼籲發動戰爭來控制人口資源。它把兩者聯繫起來:
人口增長--特別是在欠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將會引發“年輕人口爆炸”,這些年輕人認同反政府和激進的意識形態,潛在地威脅政府的穩定。
不斷增加的人口和不斷擴展的經濟所消耗的食品、水和能源的數量將不斷上升,這將引起資源競爭,控制這些資源的國家或實體將以此作為安全計劃的一部分。
五角大樓的這兩個官方重點,即控制在富有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的所謂“年輕人口爆炸”,防止中國和俄羅斯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水和能源,是美軍設立非洲司令部的真正原因。
2006年11月,北京接待了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此前美國外交界從未想像過有此必要,因為美國認為自己已經控制了非洲資源。然而,僅數週之後,喬治•W布什即簽署了設立非洲司令部的總統令。
在冷戰期間,美國在非洲的政策主要依靠暗殺,暗中挑動內戰,或與英國、法國、葡萄牙、比利時等兇殘的前殖民國家合作,來控制非洲及其龐大的礦產財富。看到4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受到中國的尊重、得到有尊嚴的接待,中國向非洲提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貿易協議,但卻不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附加條件,或像美國那樣強加條款,美國的反應就不僅僅是警惕了。
從達爾富爾(在那里中國石油公司已經贏得了蘇丹政府的主要石油開採權)到尼日利亞、乍得,再到南非,華盛頓正在採取行動試圖對抗中國在整個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
正如五角大樓新戰略文件把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人口確定為威脅,它還強調了未來戰爭的方式正在發生範式轉變。它提出:
“陸軍最近公佈了最新野戰條令FM30。該條令勾畫了在不確定的未來實施作戰的藍圖,其將作為推動美國陸軍組織變革、訓練、領導者培養、人事政策、設施和物資發展的主要動力。
FM30條令將指揮官同時實施進攻性行動、防禦性行動、維持穩定行動和民事支援行動的方式予以機制化。 FM30條令明確了一個事實,21世紀的軍事任務需要士兵在居民區和多樣文化的環境裡採取行動,而不是迴避這些因素。 ”
作為戰爭武器的“人權”
與其對俄羅斯潛在威脅的政策不同,美國對在亞洲及以外地區興起的中國經濟勢力,最初採取的政策是使用鮮為人知的“人權”、“民主”作為21世紀版的鴉片戰爭的戰爭武器,迫使中國敞開自己,接受美國的超級大國統治。當然,中國政府對此絕不會歡迎。
據美國國會一份官方報告統計,1999 ̄2006年,美國“使用或劃撥了約1.1億美元用於在中國實施與民主相關的項目”。
這份國會研究報告補充說:
“2000財年統一撥款法為設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提供 100萬美元用於西藏,100萬美元用於資助對中國的研究。2001財年國會授權最多達200萬美元用於西藏。2002財年國會撥款1000萬美元用於在中國和中國香港幫助支持民主、人權和法治的活動。其中包括最多達300萬美元用於西藏。2003財年國會提供1500萬美元用於在中國實施與民主有關的項目,其中包括最多達300萬美元用於西藏,300 萬美元用於國家民主基金會。”
根據美國國會的這份官方報告,得到國會合法授權的美國政府官方援助,用於促進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民主的經費,從2000財年的243.5萬美元,上升到2006財年的3369.5萬美元,在6年時間裡增長了14倍。顯然,華盛頓對在中國特別是西藏促進特定版本的民主越來越熱心。
值得重視的是,2004年美國國務院內部進行了調整, “民主、人權和勞工局變為中國民主項目的主要管理單位”,該局由美國國國務院負責民主和全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保拉•多布里揚斯基博士領導。
美國國務院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稱:“自2001年到任後,助理國務卿還兼任西藏問題的特別協調員。這個身份,使她成為美國對西藏政策問題的負責人,其職責包括:支持中國人與達賴或其代表對話;促進西藏的民主;保護西藏的特殊文化、信仰和語言。”
多布里揚斯基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前蘇聯軍事和政治問題,在就任該職之前是對外關係理事會的高級副總裁和華盛頓辦公室主任。在對外關係理事會工作期間,她曾是首位關於俄羅斯和歐亞大陸事務的喬治•F。凱南高級學者。她還曾被提名為國家民主基金民主服務獎章得主和國際共和黨研究所珍妮•柯克帕特里克獎得主。如前所述,國家民主基金會和國際共和黨人研究所,是美國國務院在世界各地感興趣的地區進行政權更迭的兩個主要工具。
多布里揚斯基與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聯繫不是偶然的。她的官方履歷寫著,她到國務院任職之前曾任國家民主基金會副主席,還擔任過“自由之家”理事會的成員。 2006年,“自由之家”的主席是中央情報局前局長伍爾西,理事會成員有布熱律斯基。此外,多布里揚斯基博士還曾做過哈得遜研究所的高級學者,該研究所是華盛頓最狂熱的新保守主義鷹派智庫之一。
多布里揚斯基還是新保守主義智庫新美國世紀工程的成員。在參與新美國世紀工程期間,多布里揚斯基簽署了該組織的公開呼籲書,“擁護美國在保護和擴展對我國安全、我國繁榮和我國原則有利的國際秩序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
多布里揚斯基還在新美國世紀工程於1998年1月26 日致比爾•克林頓總統的公開信上簽名。當時正值美國正式發起入侵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之前約 5年,這封信敦促美國總統下令進攻伊拉克,理由是對伊威懾已經失敗。信中提出:“唯一可以接受的戰略是根除伊拉克有能力使用或威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性。近期,這意味著在外交上已經失敗的情況下有採取軍事行動的意志。遠期,它意味著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政權。”
與多布里揚斯基一道在關於伊拉克的公開信簽名、後來在小布什政府任高級職務的人員有: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美國貿易代表、後來的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常務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常務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助理國務卿約翰•博爾頓,助理國防部長彼得•羅得曼,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艾略特•艾布拉姆斯和扎爾梅•卡利扎德。
因此,多布里揚斯基利用其在國務院的職位,公開積極推進對顏色革命的支持(美國政府給予經費)就一點都不令人驚訝。據倫敦《衛報》2005年3月3日報導,2005年多布里揚斯基呼籲“在各個國家和各種文化里廣泛開展民主運動、建立相應機構……在我們的世界裡結束暴政。 ”2005年2月下旬,作為對在倫敦發生的反敘利亞遊行的反應,多布里揚斯基聲稱:“就在上週,(美國)總統在捷克首都指出,在格魯吉亞有'玫瑰革命',在烏克蘭有'橙色革命',最近在伊拉克有'紫色革命 '。在黎巴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雪松革命'的跡象。”
在2004年多布里揚斯基控制了美國國務院,包括設在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西藏的活動和機構之後,她的作用顯然成為華盛頓長期以來加大對北京施壓的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國式民主和原材料市場
美國對中國的新鴉片戰爭的主要目標,委婉地稱為“促進民主”,但實際上瞄準的是中國的關鍵原材料來源。
美國將目標設定在緬甸、蘇丹、中國內部,以及達賴喇嘛在西藏的組織和在美國操縱下的“法輪功”邪教組織。為了實現其目標,美國秘密情報機構轉而利用它們精心設立的各種非政府組織作為工具,使用“違反人權”和“削弱民主”作為戰斗口號。
這些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情報機構用來對付“不合作”政權的非常有效的“軟戰爭”方式的一部分。他們慣用的方法是通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國際媒體上發動大規模的輿論宣傳,指責對像國違反“人權”。對人權的界定,當然是他們說了算,而且他們自身不接受類似的批評。這是在美國政府控制下的遊戲,從國務院到情報界,美國政府機構隱藏在一小撮極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的背後。
在20世紀80年代羅納德•裡根任總統期間,美國情報機構和國務院開始花費數十億美元設立精心部署的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和表面意義上的慈善機構,將此作為美國全方位主導整個世界這一努力的側翼。一位澳大利亞學者邁克爾•巴克將這個過程稱為,“新美國人道主義工程,人權攻勢”。
在新世紀初,這項工程已經演變為擴展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最有效武器之一。它還設法迴避了西方媒體的審查。美國協調使用由它資助的各種人權和支持民主的掩護機構,如國家民主基金會、人權觀察和開放社會研究所,巴克將其描述為:“相關活動的鬆散聯盟,這些活動聯合起來構成新美國人道主義工程,通過提供'道義偽裝'和根據它制定的人權標準制裁'對法治的破壞',使美國帝國主義維持下去。”
這就是華盛頓在強行改變緬甸政權時使用的武器,它採用了類似顏色革命的破壞穩定模式,2004年華盛頓以這種方式將腐敗但對華盛頓友好的獨裁者送上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領導崗位。在緬甸,它以“袈裟革命”為人所知,袈裟是進行抗議的佛教僧侶穿的長袍。
緬甸:袈裟革命
美國決定以武力更迭伊拉克政權的決策實際上在2001 年9月11日之前就已做出,同時美國已經在改變對華政策。然而,與美國對當時經濟脆弱但軍力仍很強大的俄羅斯的政策不同,美國對華政策所採取的是某些人所謂的“軟實力”選擇。美國對中國施壓的主要武器是“民主”和“人權”。這聽上去自相矛盾,但在美國看來,這並不矛盾。
華盛頓對中國發動新人權攻勢,把焦點放在緬甸、中國內外的法輪功分子、蘇丹南部富油區達爾富爾和中國西藏。
美國用“人權”破壞中國穩定的行動開始於2007年 10月的緬甸,它是位於中國以南的前英國殖民地,美國此舉是為了扼住中國的咽喉。
CNN新聞圖像展示了穿著黃色長袍的佛教僧侶湧上緬甸華盛頓仍喜歡把緬甸稱為Burma,這是殖民時期的英文名稱;緬甸政府已經把英文名稱改為Myanmar。 --譯註首都仰光街道遊行,要求獲得更多民主自由,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是具有重大地緣政治影響的戰鬥。
緬甸這個國家的大小相當於小布什的家鄉得克薩斯州,它的悲劇在於它的民眾被他人利用,成為一出大戲的人體道具,而劇本都是別人寫的。寫劇本的是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民主基金會、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自由之家”、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後者是與美國軍方和情報界有聯繫的機構,用來訓練骨幹,在世界各地按著美國的戰略議程以“非暴力”方式進行政權更迭。上一章提到過,美國政府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塞爾維亞發動顏色革命所使用的就是這些非政府組織和機構。
與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或在俄羅斯周邊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國家所煽動的各種顏色革命一樣,緬甸的“袈裟革命”也是在華盛頓操縱下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權更迭行動。美國政府對行動的指導具體到穿袈裟的僧侶“蜂擁”的方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鬧事細節,互聯網博客,各抗議團體之間的手機聯繫以及能快速分散和重組的組織精良的抗議小分隊。但在2007年9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犯了個大錯,在新聞中提到國家民主基金會積極參與了緬甸的抗議活動。
實際上,美國國務院承認支持了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緬甸的活動。如前所述,國家民主基金會是一個美國政府出資的實體,設立這個機構的目的就是支持美國對外政策目標,做中央情報局在冷戰時期做的那些事,但表面上以動機單純的非政府組織的面目出現。同樣,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策動緬甸政權的更迭。
據報導,2003年10月30日美國國務院在吹風會上表示:“恢復緬甸的民主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優先對外政策目標。為達此目的,美國一向在緬甸內外支持民主活動家及其努力… …美國也支持國家民主基金會、開放社會研究所和'因特網新聞'這樣的機構,支持這些機構在該地區內外進行廣泛的民主活動。”
那麼美國在東南亞的優先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呢?它聽上去很高尚,並讓美國國務院顯得無足輕重。然而,它們的“民主促進活動”卻有著惡毒的隱蔽議程,它的目標直接指向北京的地區穩定,包括能源安全。
如同在巴爾乾和中亞,美國國務院在緬甸大量的反政府機構中招募和培訓重要的反對派領導人。至少從2003年起,它每年向國家民主基金會注入 250多萬美元巨資用於開展在緬甸的活動,以實現政權更迭。美國在緬甸進行的政權更迭行動--袈裟革命,主要是按照國務院的授意,在靠近緬甸的泰國清邁美國總領館進行,泰國政府對美國在泰國的軍事和情報存在很友好。
據報導,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活動分子直接在美國進行招募、接受培訓,然後送回緬甸國內組織抗議活動。美國國務院和國家民主基金會出資贊助緬甸境內的主要媒體,其中包括《新時代》雜誌,伊洛瓦底和緬甸民主之聲電台。
夏普是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的名稱完全是欺騙性的,他是緬甸僧侶領導的非暴力抗議活動實施政權更迭的組織協調人,更準確地說,是這場活動的戰術理論家。如前所述,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本身,也是美國國會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一個延伸,其使命是在世界關鍵地區促進有利於美國的政權更迭。
自從1989年以來,夏普的研究所在緬甸一直很活躍。此前不久,緬甸政府屠殺了約3000名抗議者以平息反對運動。美國中央情報局特種行動人員、前駐仰光武官、秘密行動專家羅伯特•赫爾威上校,於1989年介紹夏普來到緬甸,訓練這裡的反對勢力如何運用非暴力戰略。
這個研究所在推介夏普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時聲稱: “最初1993年在泰國出版,分發給緬甸的持不同政見者。《從獨裁到民主》這本書很快擴散到世界許多地方。這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使用非暴力行動推翻獨裁者。”
在2007年試圖進行的袈裟革命中,權威的倫敦《金融時報》描述了夏普在緬甸事件中的作用。夏普的研究所覺得這篇報導值得登在該所的網站上。它的內容是: “在過去三年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流亡運動的'政治抵抗委員會'的活動家們培訓了約3000名各階層緬甸人,其中包括數百名佛教僧侶,教會他們非暴力抵抗和社群組織的方法和戰略。在邊界地區舉行的這些培訓,面向從緬甸各地來的人。那些接受過培訓的人將返回自己的地方,與其他渴望變革的人們分享這些觀念。”
倫敦《金融時報》繼續報導稱:“這些準備--連同移動電話之類的物質支援--幫助奠定了持不同政見的佛教僧侶在9月掀起反對軍政府的宗教抵制運動的基礎,發動了20年來最大的反政府抗議。在動盪不安的10天裡,被不斷惡化的貧窮和廣泛的壓制所激怒的僧侶和普通市民,湧上街頭,在被政府鎮壓之前最多時約有10萬人上街,政府的鎮壓至少打死了15人,逮捕了數千人。”
報導繼續稱:“培訓是按照夏普先生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進行的,這是一本薄薄的有關對壓制政權採取非暴力鬥爭的理論小冊子,1994年用緬甸文出版,並開始在這個國家的流亡者和持不同政見者中悄悄傳播。有些人因為持有這本書而被關進監獄。”
英國《金融時報》進一步指出:“夏普是牛津大學畢業生,是與哈佛大學有密切聯繫的對壓制政權進行非暴力抵抗的理論家,敦促反政府人士採取非暴力手段對抗軍政府。他的追隨者、退役的赫爾威上校,是20世紀80年代駐仰光的美國武官,闡述瞭如何將軍事風格的規劃運用於和平的反抗活動,怎樣將這些活動上升為戰略性活動。”
有意思的是,在1989年6月天安門事件發生數天之前,夏普也在北京。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在2007年突然對在緬甸進行政權更迭產生了這麼大的興趣?顯然,它與華盛頓對那裡被壓迫民眾的民主、正義和人權無關。伊拉克、阿富汗足以證明一個事實,那就是華盛頓關於民主的無稽之談是為了掩蓋其另外的目的和議程。
問題是,究竟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進行這種活動呢?
顯然,答案是地緣政治控制。美國的目的是最終控制從波斯灣到南中國海的戰略性海上交通線。緬甸的海岸線提供了通過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海上通道--馬六甲海峽(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狹窄的海道)--的海軍支點。
“9•11”事件以來,五角大樓一直以防備可能的恐怖主義襲擊為藉口,試圖將該地區軍事化。當這個計劃流產後,他們轉向防禦海盜。美國設法在印尼最北部的班達亞齊獲得了空軍基地,即蘇丹伊斯坎德爾•穆達空軍基地。然而,包括緬甸在內的該地區國家堅決反對美國將這個地區軍事化的努力。看看地圖就知道緬甸的戰略重要性。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是波斯灣與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它是亞洲的關鍵交通樞紐。
80%以上的中國石油進口用油輪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最窄處是位於新加坡海峽的菲利浦水道,最窄處只有1.5英里寬。每天有1200餘萬桶裝載在超級油輪上的原油通過這條狹窄的海峽,其中大多數駛向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市場--中國。
如果這條海峽被封鎖,近一半的世界油輪船隊需要繞行相當遠的路程,從而立即引起世界範圍內運費的上漲。每年有5萬餘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從緬甸至印尼的班達亞齊是世界上最具戰略性的要道,誰控制了這些水域,誰就控制了中國的運輸生命線。
自從中國認識到2003年年初美國開始將中東油田進行了單邊的軍事化後,北京便很快開始合法地加快對緬甸的經營。促使中國採取這個政策的是能源和軍事安全,而不是人權關切。
北京向緬甸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戰鬥機、地面攻擊機、運輸機、坦克、裝甲車、海軍艦艇和地空導彈。中國在緬甸幫助修建鐵路和公路,並獲許在緬甸駐軍。據印度防務消息來源稱,中國在緬甸的可可群島設置了大型電子監聽設備,並正在修建通向印度洋的海軍基地。
五角大樓的某些人認為緬甸是中國“珍珠鍊”戰略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中國的戰略設計是在緬甸、泰國和柬埔寨修建軍事基地,以反制美國對馬六甲海峽要道的控制。在緬甸陸地和海域也有大量的油田。
自1871年英國設立仰光石油公司以來,緬甸一直出產石油和天然氣。仰光石油公司後來更名為伯馬石油公司。緬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生產天然氣,在20 世紀90年代它向外國公司,如法國石油公司、英國的Premier石油公司發放了在馬達班灣的開採許可,後來德士古和優尼科公司(Unocal,即現在的雪佛龍)也在耶德那和耶德貢獲得了開採權。據估計,僅耶德那一地的天然氣總量就超過5萬億立方英尺,預計可至少持續開採30年。據估計,耶德貢的天然氣儲量是耶德那氣田的1/3。 2004年,又在阿拉幹沿岸水域發現了一個新的大型天然氣田--瑞氣田。
2002年,德士古和優尼科石油公司迫於英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壓力從耶德貢工程撤出,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了27%的Premier股份。到2004年,緬甸政府通過輸氣管道向泰國出口耶德那的天然氣,每年獲得10億美元。
2005年,中國、泰國和韓國進行投資,擴大了緬甸石油和天然氣的產能,向泰國的天然氣出口增加了50%。至2007年,天然氣出口成了緬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耶德那由法國石油公司、美國優尼科公司、泰國的 PTTEP公司和緬甸國有的緬甸油氣公司(MOGE)聯合開發,由法國的法國石油公司運營。耶德那氣田的供應約佔泰國天然氣總需求的20%。
耶德貢氣田由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緬甸油氣公司和日本的日本石油公司和PTTEP運營。天然氣從岸上泵出,並與耶德那輸氣管相連。從2009年開始,產自瑞氣田的天然氣也連入管道。中國和印度曾圍繞瑞天然氣田的儲備進行過激烈競爭。
印度輸了,中國贏了
2007年夏天,華盛頓在緬甸發動“袈裟革命”不久,緬甸很快與中國石油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從孟加拉灣的瑞天然氣田向中國提供大量天然氣,合同期限為30年。這表明,已經成為美國軍事合作者的印度成為了輸家。
較早些時候,緬甸曾將沿岸水域兩個區域的主要份額給了印度,開采出來的天然氣通過孟加拉的輸氣管道供應給急需能源的印度經濟。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政治爭吵導致印度的計劃擱淺。
中國利用了這個僵局。通過向緬甸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中國高明地戰勝了印度。這條管道橫跨緬甸,從孟加拉灣最深的港口到中國雲南的昆明,全長超過2300公里。中國還計劃在昆明建一個煉油廠。
中緬管道可以做到:產自蘇丹等非洲國家和中東特別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不依賴於脆弱的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運抵中國。
緬甸將變成中國連接孟加拉及該國以西的國家與中國大陸的“橋樑”,在將來某個時候美國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情況下,這種聯繫也將不受干擾。因此,華盛頓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決意阻斷這一“橋樑”。
2007年的“袈裟革命”就是這種嘗試。不過,它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2008年5月,當破壞性極強的氣旋風暴納爾吉斯颶風肆虐緬甸、導致數千人死亡時,美國進行了推翻該國政府的另外一次嘗試。以運送國際救援物資為藉口,布什政府威脅強行將軍隊開入該國,以人道主義為理由對緬甸政府施加了最大的壓力。不久後,在2008年7月,布什總統再次呼籲緬甸政府將反對黨領導人昂山素季從軟禁中釋放出來。布什對媒體說:“我深深地關切那個國家。”
只要世人看看他無視世界的批評,看看他在伊拉克和支持關塔那摩虐待囚犯的那些記錄,布什這番話的真誠度就會受到質疑。然而,這卻是華盛頓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使用人權作為武器來進行政權更迭,並擴展美帝國主義。
印度危險地轉換聯盟
自從2005年布什政府決定把印度拉入五角大樓的“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印度就已經被拉進了與華盛頓的戰略聯盟,這個聯盟顯而易見的目標是對抗中國在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因此,中國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一點都不奇怪。
拉姆斯菲爾德的五角大樓曾召集過由馬歇爾的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組織的一項研究。研究報告的名稱是“美印軍事關係:期望與觀點”,該報告出籠於2002年10月。約80名美國在任高級官員和現任及退休印度官員接受了這項研究的訪談。五角大樓提出了諸多結論,如印度軍隊可以用來“在亞洲進行低強度的軍事行動,如維和、搜索與救援……”
淨評估辦公室的結論是:“到2020年,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朋友,能夠幫助美國軍隊應對中國威脅。我們不能否認,印度將成為平衡中國的力量。”
五角大樓2002年10月的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建立美印防務聯盟的原因是,美國“需要一個能在亞洲的低強度行動中承擔更大責任的伙伴”。這些低強度行動的目標是中國,並“最終為美軍力量投送提供基地和進入戰區的便利”,這也是針對中國。作為聯盟討價還價的一部分,華盛頓正在不事聲張地與印度協商在印領土內建立軍事基地,此舉嚴重違背了印度傳統的不結盟原則。
五角大樓的這份報告與2002年9月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相呼應。美國不允許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達到或超過美國的軍事能力。它宣布,美國將使用其軍事力量來勸阻任何潛在的競爭者。這份戰略評估報告把中國列為在亞洲威脅美國霸權的國家。
有關印度,這份報告提出,“基於美國利益的需要,要與印度建立更鞏固的關係,布什已經實施了與印度雙邊關係的轉型。我們是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信奉政治自由,有代議制政府的保護。印度正在邁向更大的經濟自由。”
為便於軍事聯繫,布什政府解除了對印度的30年核制裁,向其出售先進的美國核技術,將印度公然違背核不擴散條約正當化。與此同時,美國卻正在指責伊朗違背相同一份條約,這正體現了美國在政治上的偽善。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穿著袈裟的僧侶們走上緬甸街頭時,五角大樓開始實施代號為馬拉巴爾07的美印聯合海軍演習,參加演習的還有澳大利亞軍隊、日本自衛隊和新加坡軍隊。美國展示了第七艦隊的實力,部署了“尼米茲”號和“小鷹”號航空母艦,以及“考彭斯”號、“普林斯頓”號導彈巡洋艦以及不少於5艘導彈驅逐艦。
美國支持下的緬甸政權更迭、華盛頓通過印度和本地區其他盟友越來越多地向本地區投送軍事力量,這些顯然都是北京考慮對緬甸軍政府政策的影響因素。
在印度內部,政府與議會在與美國建立新戰略聯盟關係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以至於2008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在對中國的首次正式訪問期間宣布:“我向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印度不是任何所謂的'遏制中國'企圖的一部分。”誰也不清楚這番話有多大誠意,不過十分清楚的是,他的政府既感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壓力,也感受到了來自北京的壓力。
正如常識告訴人們的一樣,從達爾富爾到高加索再到仰光,華盛頓發出的關於民主和人權的響亮口號,至少要摻些鹽才能品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味道比苦澀更難吃,甚至根本就不能吃。美國在蘇丹南部達爾富爾的民主和人權活動正是這樣。這個地區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具有生死攸關的戰略重要性。
蘇丹:達爾富爾種族滅絕遊戲
令人蹊蹺的是,蘇丹政府剛剛在喀土穆宣布已確認在該國南部、靠近乍得邊境的達爾富爾省存在巨量的新油田後不久,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即認定達爾富爾省存在“種族滅絕”,並發起了大規模的並得到好萊塢支持的人權攻勢。中國石油公司參與了蘇丹此次在達爾富爾的石油勘探工作。
在發現石油之前,美國一直致力於在蘇丹東南部地區為諸如已去世的約翰•甘蘭領導的反政府武裝提供裝備和訓練。 1999年,中國國家石油公司開始在此地修建大型輸油管線,把油輸送到蘇丹港一個新建港口,再運回中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能源。
自然,在受控制的美國主要媒體上美國政府的所有聲明從來不提在達爾富爾發現了巨量石油儲備,以及喀土穆已經授予中國國家石油公司主要開採權。華盛頓也不提它一直在秘密地向蘇丹鄰國獨裁者伊德里斯 •代比領導下的乍得政府提供武器,鼓勵德拜向達爾富爾發動軍事襲擊。一旦乍得發動襲擊,華盛頓就會指責喀土穆,宣稱這是蘇丹人對基督教的達爾富爾人進行的系統的種族滅絕。這是一個事先策劃好的巨大騙局,是美國人權攻勢的新動作,這個動作就像軍事上有明確目標的對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一樣。
在達爾富爾這個蘇丹南部烈日炎炎的不毛之地,打響了五角大樓控製石油的新冷戰。在這場冷戰中,為了促進經濟繁榮,中國的石油需求大幅增長,這促使北京採取了咄咄逼人的政策。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手中握有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北京積極投入石油地緣政治。非洲是主要焦點,而蘇丹和乍得之間的地區是大量非開采的石油儲備所在地,它也是美國的優先重點。
據估計,至2007年中國進口原油的30%來自非洲。顯然,對石油的考慮促使北京展開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創舉,對此華盛頓感到憤怒。
北京有效的經濟外交
北京政府開始使用不附加先決條件的美元貸款來獲得非洲豐富的原材料財富,使華盛頓慣用的通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實施控制的遊戲受到冷落。當中國可以提供更好的援助,修建公路和學校時,誰還理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苦藥呢?
2007年11月,北京主辦了41位非洲國家元首參加的峰會,舉世矚目。北京鋪上紅地毯隆重歡迎這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其中包括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馬里、安哥拉、中非共和國、贊比亞和南非的領導人。
此前北京剛剛與尼日利亞和南非達成了石油協議,從而與非洲最重要的兩個大國建立了聯繫。到2008年,中海油與包括南非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夥人一道,將每天開采出約17.5萬桶原油。這是一筆價值22.7億美元的合同,中國國有中海油公司在尼日利亞一個大型海上油田擁有45%的股份。以前,華盛頓曾認為尼日利亞是英美主要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殼牌和雪鐵龍的財產。
中國對一些最貧窮的非洲國家在給予軟貸款上非常慷慨,無利息或無償贈送。這些貸款直接用於鐵路、公路、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粗暴苛刻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 2006年,中國向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貸款 80億美元,同期世界銀行向整個次撒哈拉地區才貸款23億美元。加納正在與中國談判價值12億美元的電氣化建設貸款。與世界銀行這個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事實上的工具不同,中國明智地不在貸款上附加任何條件。
中國在非洲展開的與石油有關的外交,引起了華盛頓稀奇古怪的指責,稱中國正在試圖“從源頭上獲取石油”,而一百多年來華盛頓自身正是全力以赴地在做這些事。中美在石油源頭上的衝突,最大的焦點是蘇丹的達爾富爾。
蘇丹豐富的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是蘇丹最大的外國投資方,在油田開發中投入了約50億美元。自1999年以來,中國至少在蘇丹投資了150億美元。在與蘇丹政府的合作中,中國擁有喀土穆附近一座煉油廠 50%的股份。中國投資的油田集中在蘇丹南方--一個長期持續內戰的地方。這場內戰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國的秘密資助,目的是將富有石油的南方從以喀土穆為中心、信仰伊斯蘭教的北方分離出來。
中石油從南部蘇丹到紅海邊的蘇丹港的一個新碼頭建造了輸油管線,石油可以在碼頭裝載上船運回中國。至2007年,中國石油的8%產自蘇丹南方。中國進口了蘇丹每天50萬桶原油的65% ̄80%。到2006年,蘇丹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海外石油來源。
2006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每天進口650萬桶黑色黃金。隨著石油需求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在今後幾年內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肯定要超過美國。這個事實是驅動中國對非洲外交政策的引擎,這同時也是五角大樓設立非洲司令部的抗衡戰略和美國國務院在達爾富爾製造種族滅絕宣傳攻勢的動機。
中石油擁有第六區的開採權,這個區橫跨達爾富爾,靠近蘇丹與乍得和中非共和國的邊境。 2005年4月,蘇丹政府宣佈在達爾富爾南部發現石油,據估計開採後每天可產出50萬桶原油。在世界主要媒體上有關達爾富爾衝突的討論中,沒有報導這個關鍵的事實。
採取將蘇丹產油地區軍事化的行動
種族滅絕是美國和西方津津樂道的主題,而華盛頓則是這場鬧劇的導演。奇怪的是,儘管所有中立的觀察者都承認達爾富爾曾發生過大規模人民流離失所和人類災難,在過去幾年裡蘇丹有好幾萬甚至多達30萬人死去,但只有華盛頓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非政府組織才使用有道德譴責意味的術語“種族滅絕”來描述達爾富爾事件。
如果他們能夠讓公眾接受種族滅絕的指責,那麼就有可能打開了北約--實際上是華盛頓--對蘇丹主權事務進行干涉的大門,自然這會涉及蘇丹與中國的石油關係。
2005年,蘇丹信息部長阿布代爾•薩布達雷特告訴《洛杉磯時報》,美國向喀土穆施加壓力,限制其與中國石油公司的聯繫。 “但是,我們拒絕了這些壓力,” 他說,“我們與中國夥伴的關係是戰略性的。我們不可能僅僅因為美國要求我們這麼做,就切斷與中國的聯繫。”
在逼迫蘇丹與中國斷絕關係的努力失敗之後,接下來華盛頓直接以人權和其他武器對付喀土穆。他們發動了大規模輿論攻勢來“拯救達爾富爾”。
種族滅絕的話題得到了好萊塢的全力支持,像喬治•克魯尼這樣的電影明星也出面了,所有這些目標都是為將來北約在事實上佔領該地區造勢。蘇丹政府理所當然地禮貌地謝絕了對其主權的攻擊。
美國政府反復用“種族滅絕”這個詞來說達爾富爾。世界上只有一個政府這樣做。美國助理國務卿和國務院人口、難民和移民局局長埃倫• 索布里,在2006年11月“美國參考”(USINFO)在線採訪中說,“正在蘇丹達爾富爾發生的種族滅絕是對人權的大規模踐踏,在美國對國際事務的關注中居於最重要的地位。”布什政府堅稱自2003年以來達爾富爾地區一直存在種族滅絕,儘管由意大利法官安東尼奧•卡塞斯率領的聯合國五人小組在2004年提出報告,認為在達爾富爾雖然存在 “嚴重的侵犯人權”現象,但不存在種族滅絕。布什總統呼籲追究有關方面的戰爭罪行。
死亡批發商
美國人通過乍得和蘇丹的其他鄰國做代理人,訓練和武裝 “蘇丹人民解放軍”,2005年7月約翰•甘蘭死去之前是這支武裝的領導人。他曾在美國喬治亞州的本寧堡軍事基地接受特種作戰訓練。
美國最先是向蘇丹東南部,在達爾富爾發現石油後則向整個地區輸入武器。美國正是通過這種手段為當地的衝突火上澆油,導致成千上萬人面臨死亡的威脅,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在達爾富爾地區,有兩支反叛武裝“正義與平等運動” (JEM)和人數更多的“蘇丹人民解放軍”(SLA)反對巴沙爾總統領導下的蘇丹政府。
2003年2月,“蘇丹人民解放軍”向蘇丹政府在達爾富爾地區的陣地發起進攻。 “蘇丹人民解放軍”總書記米納維•米尼•阿爾庫號召武裝鬥爭,指責政府忽視達爾富爾。 “'蘇丹人民解放軍'的目標是創建統一的民主蘇丹。” 換句話說,是要在蘇丹進行政權更迭。
2006年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要求北約部隊進駐達爾富爾,同時要求在充分授權下派出更強大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小布什總統呼籲派更多北約部隊進入達爾富爾。
種族滅絕,還是石油
五角大樓一直熱衷於在美國訓練非洲軍官,正如數十年來一直在訓練美洲軍官一樣。美國國防部的國際軍事教育和訓練計劃向來自乍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喀麥隆和中非共和國的軍官提供訓練。
造成達爾富爾和蘇丹南部殺戮的大多數武器,通過像維克多•布特這樣的“死亡批發商”經秘密、受保護的黑市流入蘇丹。布特是臭名昭著的前克格勃(KGB)特工人員,在前蘇聯解體之後在美國找到了新落腳點。大量證據表明,布特在整個非洲銷售武器。美國政府官員意味深長地放任他在得克薩斯和佛羅里達活動,無視國際刑警組織已經因洗錢將他列入通緝名單。
近些年來,美國對包括乍得在內的所有次撒哈拉地區的發展援助都大幅削減,但軍事援助卻增加了。顯然,原因在於對石油和其他戰略性原材料的爭奪。從尼羅河上游到乍得邊境的南部蘇丹,石油儲量極為豐富。早在蘇丹政府了解這一情況之前,華盛頓對此就已瞭如指掌。
雪佛龍公司1974年的蘇丹工程
至少自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主要石油公司就知道蘇丹擁有巨大的石油資源。 1979年,蘇丹國家領導人加法爾•尼邁裡斷絕了與前蘇聯的關係,邀請雪佛龍公司來發展該國石油工業。事後表明,這是個致命的錯誤。當時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老布什親自向尼邁裡展示了衛星圖片,說明蘇丹有石油。尼邁裡上當了,其後果是圍繞石油而爆發的戰爭。
雪佛龍公司在蘇丹南方發現了大型油田。它為勘探和試驗花了12億美元。這個發現引發了1983年的第二次蘇丹內戰。雪佛龍公司不斷成為攻擊、殺戮的目標,1984年這個工程因此而中止。 1992年,該公司出售了蘇丹的石油開採權。 1999年,中國開始開發被遺棄的雪佛龍油田,取得了顯著成果。
然而,2007年,雪佛龍公司並沒有遠離達爾富爾。
乍得石油和輸油管政治
賴斯曾經就職於雪佛龍石油公司。 2007年,這家公司與另一家美國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在蘇丹鄰國乍得剛剛修建完成價值37億美元的輸油管線,這條管線從靠近達爾富爾的乍得中部多巴、經喀麥隆到大西洋的克里比,每天有16萬桶原油運往美國的煉油廠。
為此,它們與乍得“終身總統”伊德里斯•代比--一個腐敗的暴君--合作。有人指責他將美國援助的武器提供給達爾富爾的叛軍。乍得參與了華盛頓的一項計劃,由五角大樓的美國駐歐洲司令部主持,訓練代比的軍隊與“伊斯蘭恐怖主義”作戰。
在美國軍事援助、訓練和武器的支持下,2004年代比發動了導致達爾富爾衝突的第一輪進攻。他使用了來自鄰近達爾富爾的精銳總統衛隊。乍得與達爾富爾之間的邊界實際上形同虛設。代比向精銳部隊提供了適於在各種地形上行駛的車輛、武器和高射機槍,幫助達爾富爾叛軍在蘇丹東南部與蘇丹政府軍作戰。美國對代比的軍事援助事實上引發了達爾富爾的血腥屠殺。喀土穆對此做出了反應,潰敗的叛軍瘋狂地燒殺搶掠。
緊接著,華盛頓支持的非政府組織和美國政府採取行動,毫無由頭地指責蘇丹政府進行種族滅絕,以此作為最終將聯合國及北約部隊引入達爾富爾和蘇丹南部油田的藉口。由此看來,美國對達爾富爾重新感興趣的背後,是石油而不是人道災難。
“達爾富爾種族滅絕”的宣傳攻勢始於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雪佛龍公司的乍得喀麥隆石油管線開始送油。現在美國在乍得擁有一個基地,來謀取達爾富爾的石油,如果北約“維和部隊”進入,就可以與中國爭奪新的石油來源。
美國在達爾富爾--更廣泛範圍內在非洲之角--的軍事目標,通過美國和北約支持下的非盟部隊在達爾富爾得到實現。非盟部隊被認為是“中立”的“維和”人員,北約為它們提供地面和空中支援。
2008年年初,蘇丹在三條戰線上--烏干達、乍得和埃塞俄比亞--拉開戰事。每條戰線都有美國的軍事存在和正在實施的軍事計劃。在蘇丹的戰爭有美國秘密行動的介入,也有美國訓練過的來自蘇丹、乍得、埃塞俄比亞和烏干達的“叛軍”的參與。
2008年5月,在乍得支持下的非正規軍,在“正義與平等運動”領導人哈利勒•易卜拉欣指揮下,直接對蘇丹首都喀土穆發動了大膽的進攻,但這場進攻最終被打退。蘇丹政府指責乍得在幕後支持這次挑釁。
《倫敦時報》確認了乍得的代比與蘇丹“正義與平等運動”組織之間的聯繫:“乍得和蘇丹相互指責對方支持內部的反叛運動,破壞國內政權穩定。雖然'正義與平等運動'的戰士否認從乍得獲得支援,但眾所周知,他們與代比總統、與該運動領導人一樣來自同一個扎哈瓦部落。2008年2月,'正義與平等運動'部隊從蘇丹開入乍得,阻止乍得叛軍進入首都恩賈梅納,保護代比。在邊界蘇丹一側,經常見到乍得叛軍在西達爾富爾首府傑奈納購買補給。上個月《倫敦時報》記者看見從乍得過來的叛軍說法語,這表明他們來自達爾富爾,他們不受任何約束地在城鎮市場開著皮卡跑來跑去。”
乍得的代比也寄望於中國
由美國和世界銀行投資、從乍得到喀麥隆海岸石油管線的完成,是華盛頓更宏大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的目標是,控制從蘇丹、向西到整個幾內亞灣的豐富石油資源。據稱,這個區域潛在的石油資源數量與整個富含石油的波斯灣相當。
但華盛頓從前的朋友,乍得的代比,從某個時候開始,對僅從在美國控制之下的石油利潤中分一杯羹感到不滿。 2006年年初他和乍得議會做出決定,用更多的石油收入來支持軍事行動和加強軍隊,世界銀行新行長、伊拉克戰爭的設計者沃爾福威茨採取行動中止了對乍得的貸款。
接下來在2006年8月再次贏得選舉後,代比成立了乍得自己的石油公司SHT,並以不上稅為理由威脅要驅逐雪佛龍公司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他要求擁有60%的乍得輸油管線股份。最終他與這些石油公司達成了協議,但變化的苗頭已經顯露出來。
代比還面臨著來自乍得內部反叛集團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個反叛集團名為“主張變革的聯合陣線”,法語縮寫為 FUC。代比聲稱該組織得到了蘇丹政府的秘密資助,FUC的基地位於達爾富爾。
北京帶著滿滿的援助錢袋,來到這個不穩定的局面裡。 2006年1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蘇丹、喀麥隆以及其他非洲國家進行了國事訪問。在2006年整個一年中,中國領導人訪問的非洲國家不下48個。非洲以外的國家領導人給予非洲如此的重視前所未有。
2006年8月,北京接待了乍得外交部長,進行談判,並恢復了1997年中斷的正式外交關係。中國開始從蘇丹和乍得同時進口石油。
2007年4月,乍得外長阿拉維在北京宣布中國更大規模參與乍得石油開發“進展良好”。對此,華盛頓不會高興。在談到中國尋求石油開發時,阿拉維說:“中國人是開放的,他們是雙贏的伙伴。正如他們所說的,不尋求壟斷。我們與中國建立了更為平等的伙伴關係,超過我們過去的那些夥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在乍得的經濟存在,在平息達爾富爾的戰亂上比任何非盟或聯合國部隊的存在都更加有效。華盛頓和雪佛龍總部的某些人對此並不歡迎,因為他們得不到石油了。
乍得和達爾富爾不過是中國在“整個非洲從源頭上獲取石油”的巨大努力的一部分。隨著中國活動的擴展,石油,更準確地說控製石油的源頭,成為決定美國對非洲政策的主要目標。
小布什總統對非洲的興趣包括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設立新軍事基地。它距幾內亞灣124英里,從這個基地,美國可以控制幾內亞灣的油田,包括從南部的安哥拉到剛果民主共和國、加篷、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和尼日利亞。這些地方恰好也是中國外交和投資活動的重點。
負責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沃爾特•坎斯特納在 2002年就提出,“西非的石油已經變成我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達爾富爾和乍得不過是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延續,只不過運用的是另外一種手段,美國真正的目標是控製石油,控制世界所有地方的所有石油。中國正在對這種對“所有地方”的控制進行挑戰,特別是在非洲。這場較量圍繞石油展開,雖未公開宣布,但卻是真正的新型冷戰。
西藏:中央情報局動用家底
2008年年初,美國權勢集團斷定,到了加大對中國施壓的時候,這次美國在中國的領土西藏自治區挑起了重大騷亂。
顯然,在中美關係中一個極其敏感的時刻,華盛頓已經決定以在西藏煽動騷亂的方式與北京玩一場風險極高的地緣政治遊戲。此時美國金融市場極度依賴於中國將美元貿易順差投資於美國政府國債、國庫券及其房地美和房利美債券。西藏騷亂的時機設定在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將舉行的時候。
這是美國搞亂中國逐步升級的戰略的一部分。這個戰略數月之前即已啟動,在蘇丹、在緬甸,以及美國與印度簽署特別軍事協定對付中國之際,就已經啟動。
2007年10月,當小布什總統首次同意公開在華盛頓會見達賴喇嘛時,就已為西藏的行動開了綠燈。美國總統完全清楚對北京而言這樣的污辱意味著什麼。通過同意並出席美國國會授予達賴喇嘛國會金質獎章,小布什公然加劇了與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冒犯。
小布什、賴斯、法國總統薩克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對 2008年3月發生在西藏的騷亂立即表示支持,顯得荒謬可笑。默克爾宣布,她抵制參加8月的北京夏季奧運會,以此抗議北京對西藏事件的處置。她的新聞秘書忘了說,她原來根本就沒計劃出席北京奧運會。
在默克爾之後,波蘭首相、親華盛頓的唐納德•塔斯克和同樣親美的捷克總統克勞斯也表示不出席北京奧運會。不清楚他們原本是否計劃參加,但這些聲明聲勢不小地上了報紙的頭條。
西藏的打砸搶燒發生於2008年3月14日。這一天,數百人走上拉薩街頭,據稱是要求釋放因慶祝美國國會金質獎章而被逮捕的人。在西藏武裝叛亂49週年到來之際,這些人得到了其他人的聲援,走上街頭進行瘋狂的打砸搶燒。
西藏的地緣政治遊戲
由於這次打砸搶燒事件以中國政府為目標,人們有理由懷疑其時機的選擇。流亡的達賴喇嘛領導的活動進入了新階段,在西藏突然爆發的打砸搶燒事件,其企圖顯然是在2008年8月奧運會來臨之際,將國際注意力吸引到北京的人權記錄上。在中國,奧運會被看作是一個繁榮的新中國在世界舞台上亮相的重大事件。
西藏“深紅色”革命的幕後操縱者承認,華盛頓一直在籌劃另外一場臭名昭著的顏色革命,這次煽動民眾抗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北京難堪。
活躍於西藏內外的那些機構都是美國製造類似動亂中常見的機構,它們中大多數與美國國務院有密切聯繫,包括國家民主基金會和中央情報局的“自由之家”,後者的主席是包柏漪,美國前駐華大使和有影響的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主席溫斯頓•洛德的老婆。包柏漪在西藏國際委員會中也有個職位。
中國總理溫家寶譴責達賴喇嘛策劃了動亂,企圖破壞奧運會,“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個事件對中國和美國利害攸關。
美國總統布什還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打電話,向北京施加壓力,敦促其與流亡的達賴喇嘛進行對話。白宮稱,布什“表達了他對西藏局勢的關注,鼓勵中國政府與達賴喇嘛的代表舉行實質性對話,為記者和外交官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達賴喇嘛的老朋友
在西方,對許多圈子來說,經過精心打造的達賴喇嘛的形象近乎於上帝。姑且不說達賴喇嘛的精神生活存在問題,我們不妨看看,簇擁在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周圍的那些人,在對待同胞的同情心和公正態度上,其聲名也並不怎麼樣。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達賴喇嘛就遊走於極端保守的政治圈子之間。當時,德國納粹,包括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和其他納粹黨領導人,把西藏看作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傳說中沉沒於大西洋中的島)倖存者的聖地,是“北歐純種人”的發源地。
在11歲被指定為達賴喇嘛之後,十四世達賴喇嘛與納粹黨徒、希姆萊令人膽寒的黨衛軍軍官海因里希•哈勒成為朋友。
哈勒在遇見11歲的十四世達賴喇嘛時是黨衛軍精英組織中的成員,並成為達賴在“西藏以外世界的導師”,這與十分流行的好萊塢影片《西藏七年》中由布拉德• 皮特所扮演的清白形像大相徑庭。他們成了忘年之交,直到2006年哈勒93歲去世。
看一看達賴後來交往的朋友的背景,會更覺這種友誼值得注意。 1999年4月,達賴喇嘛與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駐華大使、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和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一道,要求英國政府釋放前智利的法西斯獨裁者、中央情報局的老主顧奧古斯都•皮諾切特,此人當時正在英國訪問。達賴喇嘛敦促,不要強迫皮諾切特返回西班牙。在西班牙,皮諾切特因犯下反人類罪遭到通緝。達賴喇嘛還與智利國家社會黨領導人米格爾•塞拉諾過從甚密,塞拉諾倡導某種“怪異的希特勒主義”。
此外,在美國政府公佈的官方文件裡明白無誤地記錄著,自1959年流亡印度以來,達賴喇嘛獲得了美國和西方情報機構及其一大幫非政府組織資助的大量經費,這些機構始終圍繞在達賴喇嘛身邊。達賴喇嘛這些華盛頓朋友們的議程,與2008年3月發生的西藏騷亂密切相關。
又是國家民主基金會……
作家米歇爾•帕倫蒂在他的專著《友好的封建制度:西藏神話》中寫道:“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央情報局積極地用武器、軍事訓練、金錢、空中支援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幫助,支持西藏人的事業。”
設在華盛頓的美國自由亞洲學會是中央情報局的掩護機構,該機構不遺餘力地宣傳西藏抵抗運動,達賴喇嘛的大哥土登諾佈在這個組織中十分活躍。達賴喇嘛的二哥嘉樂頓珠在1951年與中央情報局一塊實施了情報行動,這些行動後來升級為由中情局訓練游擊戰組織,並由中情局將這個組織的成員空投回西藏。
20世紀90年代後期解密的美國情報文件表明:“在 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時間裡,中央情報局每年向西藏流亡運動提供170萬美元用於開展針對中國的行動,其中包括對達賴喇嘛個人每年18萬美元的資助。”
在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1959年達賴喇嘛出逃到印度達蘭薩拉,此後他一直住在那裡。至2008年,達賴繼續得到數百萬美元的資助,這些錢不是直接來自中情局,而是來自中情局的掩護機構國家民主基金會,這個機構由美國國會撥款,這樣做不太顯眼。
如前所述,在美國支持的從塞爾維亞到格魯吉亞、烏克蘭再到緬甸的每一場顏色革命中,國家民主基金會都是製造動亂的工具。它的資金用來支持反對派媒體,為它看中的反對黨候選人進行全球公共關係造勢。
在裡根的中央情報局局長比爾•凱西的提議下,裡根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初設立了國家民主基金會。在此之前,中情局針對不友好政權實施的一系列暗殺和破壞活動被曝光,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設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目的,是把它設計成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在表面上與中情局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拉開距離,他們估計這樣做可以掩人耳目。國家民主基金會的第一任代理主席艾倫•溫斯頓對《華盛頓郵報》說:“我們(國家民主基金會)今天做的許多事,在25年以前都是中情局的活兒。”
美國情報史學家威廉•布盧姆指出:“國家民主基金會在 20世紀80年代的伊朗門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奧利弗•諾斯隱密而非法的'民主計劃'的關鍵部分提供資金。這個網絡將國家對外政策私人化了,實施戰爭、買賣槍支和毒品,並參與其他非法性質的活動。1987年,白宮發言人說,國家民主基金會在'經營民主計劃'。”
在2008年3月西藏的打砸搶燒事件中,最著名的支持達賴喇嘛西藏獨立的組織,是1988年在華盛頓成立的“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組織(ICT)。
自1994年起,“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組織一直接受來自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資金。該組織在2005年將“真理之光”獎頒給了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創建人卡爾•格甚曼。其他“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獎項得主包括德國的諾曼基金會和捷克領導人哈維爾。 “國際支持西藏運動”理事會成員中有前美國國務院官員加里•史密斯和朱莉婭•塔夫脫。
另一個非常活躍的反華組織是“自由西藏學生” (SFT)組織。該組織1994年在紐約成立,它源於美國西藏委員會和國家民主基金會出資的國際支持西藏組織的一個計劃。
“自由西藏學生”策劃的最有名的活動,是在中國的長城展開了450英尺長的旗幟,呼籲所謂的西藏自由,並指責北京對西藏實施“種族滅絕”,這個指責毫無事實根據。顯然,這是一出絕妙的鬧劇。歐美天真的學生們絕大多數從未去過西藏,他們被這個組織愚弄了。
美國製造的“西藏人民起義”
“自由西藏學生”是2008年1月4日宣布發起“西藏人民起義”的五個組織之一,該組織設立了特別臨時辦公室,負責對“起義”的組織協調和籌措資金。
在煽動反華的騷亂中,吳弘達是又一個著名的達賴喇嘛支持者。他在1996年接受《花花公子》採訪時變得聲名狼藉,在這次採訪中,他聲稱:“拍到了一個中國囚犯在活著的時候被推上手術台摘出了腎臟,然後被拉出去槍斃。 ”BBC播放了這盤錄像帶。
BBC播放的錄像根本就沒有顯示出他談到的內容,然而造成的影響卻十分惡劣。會有多少人來核實BBC的老文檔?吳弘達是伯克利大學的退休教授,是勞改研究基金會的負責人,這是個不用上稅的組織,主要資金來源也是國家民主基金會。
如同相關計劃一樣,美國政府出資的國家民主基金會也支持了《西藏時報》,這是達賴喇嘛在流亡地印度達蘭薩拉發行的報紙。國家民主基金會還支持“西藏多媒體中心”,他們稱之為:“傳播為西藏的人權與民主鬥爭的信息”,該中心也設在達蘭薩拉。國家民主基金會還資助了“西藏人權與民主中心”。
簡言之,在2008年3月的“自由西藏運動”和西藏打砸搶燒事件中,到處都留下了美國國務院和美國情報界的指紋。人們不禁要問: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幹?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幹?
西藏的礦產財富
西藏對中國具有戰略重要性,這不僅因為它處於與印度--華盛頓在亞洲的最新反華夥伴--相鄰的地理位置,西藏還是礦產和石油的寶庫。西藏有世界最大的鈾和硼砂礦床,擁有世界一半儲量的鋰、亞洲最大的銅礦、龐大的鐵礦石礦藏以及8萬多個金礦。西藏的森林是中國可以支配的最大的木材儲備。西藏還擁有這個地區一些最大的石油儲量。
位於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的柴達木盆地,也是一個巨大的石油和礦產區域,該區域素有“聚寶盆”之稱。這個盆地有57種已經探明的各類礦產資源,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粗鹽、鉀、鎂、鉛、鋅、金礦。據估計,這些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達15萬億人民幣或1.8萬億美元。已經探明,中國最大的鉀、鋰和粗鹽礦都位於這個盆地。
最具戰略意義的是,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或許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淡水源頭。亞洲最大河流中為20億人口提供飲用水的七條大河源自西藏。基辛格也許會這樣說,誰控制了西藏的水,誰就擁有了控制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強大地緣政治槓桿。由此看來,華盛頓在2008年春季對西藏主要的興趣所在,是由於它有可能成為破壞中國穩定、敲詐中國政府的槓桿。
華盛頓採用“非暴力戰爭方式”
西方媒體有關3月14日後西藏事件的報導,無視新聞的準確性,未經過獨立的核實印證。經證實,出現在歐美報刊電視上的誇張圖像,竟然不是中國軍方懲處鬧事者的圖像。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圖像竟是路透社或是美聯社拍攝的漢族遭到毆打的圖像,這些毆打者以經過訓練的準軍事組織形式採取行動。德國電視台播放的打人的電視圖像,甚至不是在西藏而是在加得滿都拍攝的尼泊爾警察打人的錄像。
西方媒體的沆瀣一氣,進一步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圍繞西藏採取的行動,是華盛頓精心策劃的破壞西藏穩定的行動。很少有人意識到,國家民主基金會以及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都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工具。在緬甸,我們見識過夏普通過赫爾威上校採取的行動,他還在1989年6月挑動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抗議活動。愛因斯坦研究所這樣介紹自己:擅長“把非暴力作為一種戰爭形式”。
赫爾威上校以前曾在美國國防情報局設在緬甸的機構工作過。在中國香港,赫爾威訓練過從北京來的“學生領袖”,教他們如何使用大規模示威技巧,學生們在天安門事件中使用了這些技巧。據信,他還是法輪功組織的顧問,教授平民抗議之類的技巧。 1999年,赫爾威名義上從美國陸軍退役,但在很早以前,他就一直與愛因斯坦研究所和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進行合作。
赫爾威在愛因斯坦研究所2004年年度報告中,承認向西藏有關人士提供過建議。在該研究所創建初期,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理事會成員包括美國陸軍駐歐洲負責情報的副參謀長愛德華•阿特基森少將。據報導,正是阿特基森將軍率先“向夏普提出'以平民為基礎的防務'這個名稱”。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手機的廣泛使用,美國五角大樓重新界定了政權更迭和政治破壞的全新方式。喬內森•莫厄特,一位分析顏色革命浪潮背後現象的研究人員,這樣描述這種新方式:
“……我們正在看到的是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領域革命'思想在民間的運用,它依靠高度機動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得到'實時'情報和通信的'力量倍增'的調度。士兵小隊在'情報頭盔'視頻攝影的幫助下,即刻獲知周邊環境的總體局勢,佔領城市街區,這是軍事運用。年輕人成群結隊湧向指定的十字路口,通過手機保持聯繫,構成這一思想的民間運用。”
“不應該對這種平行運用感到驚訝,因為美國軍方和國家安全局資助了因特網、手機和軟件平台的開發。從一開始,研究和試驗這些技術的目的就是最優化地運用於新型戰爭。幾個心理戰專家已經把這些新工具支持下的這場戰爭'革命'推進到極致。儘管這些軍事烏托邦主義者一直在顯赫的地方(如蘭德公司)工作了很長時間,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五角大樓里新保守主義者得勢後,他們才在美軍領導機構中佔據了一些最重要的指揮崗位。”
目標:控制中國
華盛頓在政策層面上使用和改進了這些“革命性的非暴力”技巧,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行動則包含了一系列“民主”或“軟”顛覆計劃,作為一個更大戰略的一部分,這個戰略尋求切斷中國對關鍵海外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獲取渠道。
這不禁讓人想起,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方式倡導英國地緣政治學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過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
華盛頓利用西藏來破壞中國穩定的努力,毫無疑問地得到了英國和其他對美國友好的情報機構的朋友們的“一點小幫助”,這是一個明晰模式的組成部分。
除了他們在“緬甸的袈裟革命”的嘗試、企圖讓北約奪取在達爾富爾的中國油田、阻擋中國在蘇丹及其他非洲地區獲取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石油資源,這個模式還包括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製造事端,破壞極為重要的中國通往哈薩克斯坦的新能源管線工程。
歷史上亞洲偉大的絲綢之路經過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乾和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顯然地理因素決定了這個路線的形成,這個地區為大山所環抱。對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地緣政治控制,將使美國得以控制中國與中亞的任何潛在新能源管線,就像包圍俄羅斯控制的能源管線及其與西歐之間的其他聯繫一樣。同樣,中國依賴於源源不斷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歐佩克國家進口原油。美國將伊拉克軍事化並威脅進攻伊朗,也同樣是在用軍事手段威脅中國獲得石油。到2007年下半年,很顯然中國和俄羅斯一樣已經處在五角大樓、美國國務院和情報機構的戰略目標的靠前位置,已成為其敵對行動的優先目標。
包圍中國戰略的背後
在此背景下,1997年9-10月的《外交》雜誌刊登了布熱津斯基的評析文章。如前所述,布熱津斯基是戴維•洛克菲勒的門徒,也是麥金德爵士的追隨者,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對外政策顧問,是美國情報和對外政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1997年撰寫的這篇文章體現了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的有關研究成果,值得引用。他露骨地寫道:
“歐亞大陸是位於世界中軸的超級大陸。主宰了歐亞大陸的強權,將對世界上最具經濟生產能力的三個地區中的兩個--西歐和東亞--施加決定性的影響。看看地圖就會明白,在歐亞大陸取得主導地位的國家,幾乎將會自動地控制中東和非洲。當前,隨著歐亞大陸成為決定性的大棋局,那種為歐洲和亞洲分別制定政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歐亞大陸權力分佈的狀態,將對美國的全球優勢地位產生決定性影響……”。
這些話早在美國領導盟國對前南斯拉夫進行轟炸,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軍事佔領,或支持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能源管線之前就已寫好。它展示了小布什總統時常聲稱的“剷除世界上的暴政”和 “擴展民主”這些話背後的不同背景。
實際上,這些話與剷除世界上的暴政無關,它與全球霸權而不是與民主相關。人們一點不都應該感到驚訝,像中國這樣的強大國家,不會相信給予華盛頓如此大的權勢會符合中國的利益,俄羅斯也不會認為北約吞掉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把美國的導彈部署在俄羅斯的家門口“來防禦伊朗對美國核攻擊的威脅”,是通向和平的步驟。
美國領導下的破壞西藏穩定的行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轉變的一部分。其採取這個行動的時候,正是美國經濟和仍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處於自20世紀30 年代以來最深重危機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國政府在西藏挑釁羞辱中國的時候,美國政府派華爾街銀行家、高盛公司前總裁亨利•鮑爾森來到北京。實際上,華盛頓是在玩火。很久之前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據估計至2008年7月,其外匯規模達1.8萬億美元,其中多數都投資於美國的財政債務證券。鮑爾森清楚地知道,只要北京做出決定,在市場上出售一小部分美國國債,就會整垮美元。
2008年年末,美國這個全球超級大國看上去越來越像 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大英帝國,一個病入膏肓的全球帝國。然而,儘管這個帝國在金融上處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但看來仍然一意孤行,將它的意志強加在這個已經越來越遠離如此絕對控制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除華盛頓以外的主要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國、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以及其他國家,已經開始設想更好的一條道路。這使得五角大樓實施全方位主導戰略變得比以往更為緊迫。美國世紀正在衰落的權勢,越來越依賴於直接的軍事控制,五角大樓試圖通過建立遍布世界的軍事基地網來實現這種控制。
(《環球視野》2010年7月12日第302期,書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