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一次危機在中國嗎?
2010-07-03
楊 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fdc430100jf9v.html
國際經濟危機將繼續深化
希臘危機的爆發,標誌著國際金融從美國轉移到了歐洲,從次貸危機轉變成為主權債務危機,很可能波及歐洲各國直至英國和日本。急於宣布經濟恢復和後危機時代的到來,只是那些30年來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相情願,並不能製止以一比三十槓桿虛擬出來的世界超級泡沫繼續坍塌。以惡性通貨膨脹挽救經濟只能短期有效,長期無異於飲鴆止渴。在美元和歐洲輪番貶值的過程中金價持續上漲,說明人民對紙幣已開始喪失信心。經濟基本失衡沒有解決,高消費,高福利,高赤字,高債務,不可能有根本性好轉。長期來說歐洲日本比美國更加沒有希望;居民懶惰成風,人口老化又沒有移民空間;沒有科技的原創性。在危機中,西方民主制度的自私性和價值體系雙重標準的弊病暴露無遺。利益集團操縱了民主,其主要功能就是向外轉移矛盾。國際金融危機在繼續深化,而且不可能不深化。
歷史經驗:債務和人口老化為危機之源
美國學者對過去800年全球66個國家金融危機的關鍵
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論是:金融危機導致的失業率上升幅度平均達到7個百分點,最高上升幅度是23個百分點(1930年代大蕭條),最低幅度是2個百分點。失業上升持續時間平均是4年,最長周期是12年(1992年日本)。經濟增長平均下降9%,持續週期平均為2年,失業率上升週期比產出下降週期要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高失業率(9%)將持續到 2011年。
金融危機直接原因是債務累積。美國的公共債務已接近GDP,希臘是在113% 的時候破產的,歐洲主要國家都逐步接近100%。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是賣國有資產,可惜他們已私有化,沒有多少家底可賣。
人口規律和人的行為規律是更基本的決定力量。美國學者認為,人口老化將引爆新經濟危機,美國財政可能因人口老化而走向破產,歐洲日本將更加嚴重。 29---33年大危機是依靠戰爭走出來的,其實凱恩斯主義也沒有起很大作用。搞貨幣遊戲,最終是靠不住的,跌回起點不是沒有可能。日本股市樓市跌了90%,繼而人口老化,經濟社會陷入長期停滯,就是先例。
如不反思和調整,下次危機將發生在中國
有人說,金融危機10年一次,2017年在中國。假定有這種可能,應防止金融危機向中國轉移。
相比起來中國債務較輕,人口尚未老化,貨幣尚未自由兌換,金融衍生工具沒有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中沒有捲入。
我們沒有值得驕傲的理由。 9%的經濟增長率是依靠貨幣極端擴張保持的。出口導向戰略導致沿海地區勞動出口型經濟盲目擴張,重商主義造成的外匯積累過多,技術升級的遲緩,房地產利益集團綁架中國經濟,特權壟斷和腐敗升級,都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特別是:中國理論界一直拒絕反思新自由主義和製度學派對中國的誤導,利益集團在抵抗結構調整,並企圖繼續誤導中國。
潛力不等於現實。目前諸多優勢隨著人口老化都將減弱和消失:如廉價勞動力,高儲蓄率,政府能力,債務與赤字較低等,而新的優勢如技術進步,民主法治,社會和諧,道德信譽等,並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經濟將隨人口老化而減速,這個預期將提前出現, “唱空中國”也可能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嚴防“禍水東引”,維護國家金融的核心利益
最重要的是決不放棄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不能迷信所謂加強監管,必須限制金融品本身的發展。中國外匯儲備不能再去買美國國債,其用途是:回購外資控制我國戰略產業的股份;在國家戰略指導下進行海外投資,主要是控制資源,收購競爭對手,並集中投向東南亞和澳洲。
人民幣在3年內只有10% 升值空間,因此中美匯率之爭的實質不是貿易不平衡,不是人民幣升值多少,而是美國製造人民幣升值預期。
升值預期是支持房地產泡沫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資本有兩條出路,一是納入國家戰略發展實體經濟,二是以“市場導向”,實際是利益集團壟斷和投機資本誤導下造成經濟泡沫,過剩資本甚至產業資本,都被吸到泡沫經濟裡;中產階級30年積蓄和年輕人後30年收入將被套牢;並在泡沫經濟崩潰中蒸發。只有富人能買房從而形成大房產主階層,大多數年輕人和進城農民將終身租房。社會主義“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徹底破滅,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這就是控制房地產泡沫的重大意義,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將房價打回兩年以前,再漲再打。以去年房為標準規定最高限價,採取行政手段控制。可宣布對不動產徵稅,稅率不能高,其關鍵作用是實行不動產實名制,暴露並清查腐敗性房地產投資。
我們必須警惕,國際投機資本利用經濟不均衡,在中國製造金融危機。其方法可能是製造和利用人民幣升值預期,鼓勵房地產泡沫,也可能在適當時機,轉而製造人民幣貶值預期,鼓勵資本外逃,使房地產崩盤。總之,未來10年是中國興衰的關鍵,而維護金融核心利益,嚴防泡沫經濟,資本外逃,財政赤字和金融衍生工具造成的金融危機,乃是關鍵。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把財富集中到實體經濟特別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培養真正的國際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